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灞桥区。自1965年发表散文处女作以来,迄今进行文学创作近半个世纪。1993年,他厚积薄发,以雄奇史诗般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斩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奠定了文坛地位,创造了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今晨逝世,享年73岁。今晚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位作家的经典,缅怀故人。 陈忠实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另外还有《信任》,《立身篇》、《十八岁的哥哥》《青海高原一株柳》等。 《白鹿原》 《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桑,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呆呆不已。《白墙无字》 《白墙无字》:自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直到今天,不觉间竞有五十个年头了,无论换过多少单位的办公室,或是乡下和城里的住宅,还有现在的工作点的房子里,除了几样简单的办公和生活用具,四面墙壁从来都不曾挂一方纸页想来似乎还不是有意为之,纯粹属于一种无意识的习性驱使下的习惯。想做的事和宗教认可的行为准则,努力去做努力追寻就可以了,万一实现不了或发生错误,宗教总结自我反省,也可以避免吹牛和言行不一的尴尬……我的墙壁一九空白着。《吟诵关中》 《吟诵关中》:收集了作者自2002年至2006年之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2篇、散文、随笔57篇,文论、对话49篇,共40余万字,由于作者近几年未出版图书,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出版《吟诵关中:陈忠实最新作品集》是为了给关心他、研究他的读者与机构一个交代。《记忆》 《记忆》:最初的记忆和生命中最重要的记忆,构成了作家陈忠实的散文世界。哪怕仅仅是对一条河的气息和蜿蜒的回忆,也足可以支撑起岁月的温情和悸动。从1995年6月28日在雍村写下的《汽笛、布鞋、红腰带》一直到2011年11月2日写出的《一个人的邮政代办点》,陈忠实在这16年间写下的重要的散文都辑入了本书中。生命形态如此自然,宛若泥土散发的清香,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的原生态的乡村记忆、成长记忆、收获记忆、摔打记忆……当然最重要的还有爱的记忆。所有的记忆,就这样,从容进入了陈忠实的笔端,每一个文字都是庄稼地里的种子,沉实地长成一片。《原下的日子》 《原下的日子》: 《陈忠实集原下的日子》是作者的散文集,收入《第一次投稿》、《何谓良师——我的责任编辑吕震岳》、《释疑者》、《别路遥》、《虽九死其犹未悔》等散文佳作。《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散文集 《生命对我足够深情》 《生命对我足够深情》:本书收录的绝大部分文章是著名作家陈忠实近两三年创作的散文随笔精品。是作者对自己七十多年人生的一次回顾和记叙,有事迹、有感想、有所见、有所闻。分“师表友情亲情”、“山水树鸟”、“行程体验言说”三部分。透过这本作者自传成分更多一些的人生笔记,我们也许会明白更多一些文学的本质和做人的道理。 《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 《陈忠实集原下的日子》是作者的散文集,收入《第一次投稿》、《何谓良师——我的责任编辑吕震岳》、《释疑者》、《别路遥》、《虽九死其犹未悔》等散文佳作。《第一刀》 《第一刀》:《陈忠实集第一刀》是作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的《信任》等优秀作品29篇。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带着泥土的芳香,或者幽默,或者冷峻,对中国社会的角角落落和各色各样的人进行了深刻描绘。《白鹿原纪事》 《白鹿原纪事》:我的生活场就是白鹿原。——陈忠实 《白鹿原纪事》是陈忠实“闭关”乡下潜心写作时期创作的作品,他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场白鹿原,用本色的地方语言描绘了白鹿原上发生的故事,刻画出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白鹿原地区的人情风貌。 “马罗大叔”正直强悍表象背后的温情柔软让人感动落泪; “鬼秧子乐叔”的狡黠虚伪却因曾经动荡的社会背景而显得可爱睿智; 逼迫长工“黑娃”舔碗的“黄掌柜”绝非周扒皮似的刻薄地主,而是用夸张滑稽的“陋习”告诉我们勤俭致富的道理; …… 《白鹿原上》 《白鹿原上》:本书是陈忠实散文精选集,收入《原下的日子》、《告别白鸽》、《拥有一方绿荫》等作品三十三篇,讲述了白鹿原乃至关中地区的独特风貌,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令读者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人类起源》 《人类起源》:本书是中国原创故事作品和故事家的集大成出版工程,旨在“传承文明、推崇作家、推出精品”。书系既囊括了中国当代主流故事家个人作品单行本,跨越百年,精彩纷呈,展现了中国最有实力的故事家的故事构建与社会观照。 陈忠实文集(1-10卷) 陈忠实文集(1-10卷):《陈忠实文集》收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从事文学创作以来的几乎全部文字。既收入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白鹿原》,也收入了包括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的《信任》等中短篇小说作品, 还有他关于《白鹿原》的创作手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以及大量的随笔散文。保存了陈忠实创作的全貌,是研究这位作家极有价值的资料;通过陈忠实个人的创作历程,客观地呈现了新时期文学发展至今的历史脉络。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西安向东,白鹿原上,白、鹿两家的纠葛在这里开始,史诗巨作《白鹿原》徐徐展开。为我们打开这一长卷的作家,却已离去。 4月29日,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在西安逝世。 来自黄土地的作家 原,是陕西人对黄土高地的称呼;白鹿原,是陈忠实的故乡。 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在公社工作,又调至区文化局,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 他曾说:“我的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十年,那时我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体验生活,而是以公社干部的身份进行工作。” 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岁月里,陈忠实基本终止了自己爱好的写作,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乡村工作上。当时公社所辖的30多个自然村,他不知跑了多少回,有好几个村子一住就是大半年,甚至都能叫上各家人的名字。直至成为专业作家,他也是带着铺盖回到老家的乡村院落潜心创作。 评论家肖云儒说:“正是这些经历,让陈忠实对农村和农民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也构成了《白鹿原》创作的底色。” 白鹿原上的《白鹿原》 上世纪80年代,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这一次他结束了自己的“上班族生活”,回到了这个农家小院。专业作家的身份,让陈忠实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在查阅了大量地方县志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之后,陈忠实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呼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些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 《白鹿原》的创作,构思与准备两年,提笔写作四年,期间经历许多艰辛。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家里的老屋破败不堪却无钱修缮。陈忠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创作的,遇到下雨天,家里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后来,陈忠实就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中,一张小桌、一个板凳,成为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变幻的发源之地。 对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 陈忠实在农家小院一住就是10年,直到《白鹿原》出版,他才回到西安。 1992年,长篇小说《白鹿原》面世,这部50万字的小说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这些年来,《白鹿原》不仅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还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至今,这部小说总发行量已超过500万册。 陕西作家王蓬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读《白鹿原》的情形:“几乎每读一章,我都要站起来走动,在院子里乱转,以平息激动的心情。20世纪是中华民族最为动荡、不安和裂变的时期,作品通过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提炼与概括,形成了极强烈的思想冲击和穿透力。” “安静”的作家陈忠实 《白鹿原》问世以来,经过了许多次改编,几乎每次改编,都会在读者间点燃一次《白鹿原》小说热。但陈忠实却始终是一位“安静”的作家,他说:“对作家而言,作品最终要与读者完成交流;对我而言,获得最广泛的读者喜爱,是高于任何奖项的安慰。” 陕西作家高建群回忆起陈忠实时说:“我第一次见到老陈,是在1979年的一次文学创作会上,他穿着一件半旧的衬衣,背着一个黄挎包。他坐在角度里,总把挎包放在胸前,两只手搭在包上。他从骨子里讲还是一个农民,身上具有关中农民的所有特点。” 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他酷爱雪茄,热爱足球,对人生的感悟,会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他就是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写作。 对于自己不造话题,不惹纷争,陈忠实说:“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都是这样的姿态,他们平凡朴素、淡泊达观,却始终不忘关注国家、关注民族命运,依然默默坚持着文学创作。” “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他以人格凝聚着这方乡亲骨子里的性格。”评论家肖云儒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