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卢克·多梅尔 译者:夏洞奇/康凯/陈磊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奥唐奈教授在这部最新的阐述罗马帝国衰亡的作品中告诉读者,罗马绝非败于简单一句“野蛮战胜文明”。罗马的弊端来自方方面面,文化上轻视被征服民族,脆弱的经济模式则在帝国内部制造动荡,并且罗马人还缓慢发现,宗教虽然可以塑造社会并促进公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冲突和分歧。 推荐理由: 1、书名直接继承自18世纪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经典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在这部研究罗马的不朽之作诞生200余年后,这本书是对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延续和补充。 2、通过学院派的详尽史实,及更新后的知识,重点勾绘了当时的执政者如何对抗帝国的衰亡。 3、作者在著作中提醒读者,尽管西罗马灭亡于公元476年,但罗马皇帝的传承在君士坦丁堡一直被延续到1453年。而到了20世纪,仍至少有4 个欧洲大国以各种方式直接承续了罗马的统治。 《BBC世界史》作者:安德鲁·玛尔 译者:邢科/汪辉 版本: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从7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到早期地中海文明,从亚述人建立帝国到游牧民族的觉醒,《BBC世界史》书如其名,让读者有时产生自己正在看一部关于文明兴衰的纪录片的印象。《泰晤士报》如此评价:整本书就如同BBC的节目一样,充满画面感,同时又透着一种新闻记者式的挥洒自如。 推荐理由: 1、安德鲁·玛尔身为英国著名政治新闻记者、BBC前政治编辑,撰写了多部有关历史、政治的作品,如《现代英国的创生》、《现代英国史》等。他对于世界史的阐述角度带有深刻的个人印记。 2、主旋律简单明了:人类有能力理解和塑造周围的世界,科技能力使我们仍具有足够的信心;但人类在政治上的表现就逊色得多。因此,这本书可以看作一部现代智人政治愚行的启示录。 《当下四重奏》
作者:刘大任 版本: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当下四重奏》是**作家刘大任的半自传长篇小说,以他的人生经历为主题,叙写海外华人的家国、历史和文化情结。书的内容几乎就是作者一生写照。同时,该小说延续他的多部作品中对“保钓”运动的反思——刘大任本人在1971年曾因投入保钓运动,放弃博士学位,并被**当局列入黑名单。 推荐理由: 1、作者被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称为“海外左翼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作家”。此前,刘大任只在大陆出版过三部随笔集,《当下四重奏》的出版,被视为刘大任的小说首次与大陆读者见面。 2、一个和该书有关的轶闻是,马英九在2016年1月参加台北书展时买下的20本书中有一本是《当下四重奏》。 《罗曼蒂克消亡史》作者:程耳 版本: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导演程耳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程耳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人鱼》《鸡》《童子鸡》《第三个X君》《女演员》《皮囊的诗篇》等,共7个短篇小说。 推荐理由: 1、同名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正在上映,这本小说集则为读者提供了相较于电影更加丰富的故事单元——电影仅仅选取了第一个故事。 2、这七篇小说多数来自作者见闻,故事的主角以朋友、教授、小姐以及女演员为主,程耳在电影中惯于使用非线性叙事技巧,而在写作中,他似乎对于这些把戏同样烂熟于心。 《三宝北平奇遇记》
作者:玛丽安·坎农·施莱辛格 译者:赵武平 版本:中华书局 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美国作家施莱辛格创作于八十年前的图画书。作者玛丽安今年已经103岁。上世纪30年代,她来到北京学习绘画,用一个年轻画家敏锐的眼光,对超出自己往常经验的风土人情和市井万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回到美国后,她用艺术的笔触和诗意的语言,创作了这本《三宝北平奇遇记》 推荐理由: 1、复古的书名让人联想起传教士和探险家来到中国捕捉新鲜镜头的年代,这本书初版诞生在1939年,并无中文版本问世。此次中译本推出,让中国读者得到了一次一睹施莱辛格女士尘封了80年的记忆的机会。 2、作者借一个初次进城的农村小孩的视角,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老北平往昔风情。施莱辛格还用自己当时稚拙的绘笔,以老北京的日常生活和居民幽默有趣的神采为题材,留下了四十多幅速写。 3、作者的姐姐是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事实上,施莱辛格幼年来华正是在她姐姐的带领下。 《英格兰简史:从公元410年到21世纪的帝国兴衰》作者:西蒙·詹金斯 译者:钱峰 版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这本书讲述了英格兰从公元410年的黑暗时代到21世纪初现代社会的完整历史,囊括众多影响英格兰历史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并将其融入一个大国的诞生、崛起,然后慢慢衰落的历程中。书中从王权与人民的冲突,到英国与欧洲、全球的关系,以及国王、议会的角色演变等等,触及多个议题。作者詹金斯爵士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重要的政治评论人。 推荐理由: 1、英国历史为何重要,原因无须赘述。在以往,读者已经有了麦考莱、休谟、狄更斯甚至丘吉尔等人的英国史作品,詹金斯的新作则胜在一个“简”字,对于平日对大部头作品望而却步的上班族,这部396页的英格兰历史读本或许可以胜过一系列书名。 2、这本书被认为是一本经典的关于国王、伟人、战争的历史书,其中不仅有详实的史料和耳熟能详的故事,由于詹金斯出身于记者,良好的笔触也使得这一题材在其作品里呈现得妙趣横生。 《生活,是很好玩的》
作者:汪曾祺 版本: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汪曾祺的散文精选集。汪曾祺一生颠沛坎坷,却写出了今人所没有的慢与闲。平常的一草一木,一茶一饭,因他而变得生动有趣。他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推荐理由: 1、一位作家如果在去世多年后还能接连不断的出版新作品,那既是作家之幸,也是读者之幸。汪曾祺显然就是一个典范,作为1980年代以来最受重视的中国作家,他所代表的那类从容率真的文字风格和生活方式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 2、本书分为有味、草木和春秋三辑,从美食、植物、旧事等三个部分来展现汪曾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其中既有老饕们耳熟能详的汪氏食谱,也有作者对于老舍、金岳霖、林斤澜等师友的回忆。 《上海屋里厢(中英双语)》
作者:席闻雷/罗晴 版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9月 内容简介:这其实是一本摄影集,《上海屋里厢》以上海20世纪建造的民居为对象,记录了城市公寓、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洋房和公寓大楼中百余户居民的生活空间,给城市文化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及一份难得的图像史料。 推荐理由: 1、摄影家席文雷在社交网络上拥趸众多,他自2007年开始拍摄记录上海城市变迁、近代历史建筑、石库门等民居建筑及人文题材。读者通过本书,跟随他游走在新旧交织的上海,体会被影像打动的滋味。 2、对于上海图像史爱好者,本书是继胡扬的《上海人家》之后,第二本以“家”为聚焦题材的摄影集。 3、对于书中照片画面的丰富斑斓,作者曾解释道:这些由“东西”构成的错杂空间,在现今新建的民居建筑内几乎不复存在。这些图像,既是对上世纪日常生活的一个留念,也表达了我们观察、议论设计的一贯态度——“东西”在空间里的日常意义。 《朋友之间: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书信集,1949-1975》
作者: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卡罗尔·布莱曼 译者:章艳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与作家玛丽·麦卡锡相遇在1944年的纽约,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也探讨文学、闲聊八卦。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大部分通信被收录进这本《朋友之间》。这些信件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读者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个人思想脉络,和二人间漫长独特的友谊。 推荐理由: 1、阿伦特在20世纪思想界的地位,以及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展现过的才华,让二人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内的交流变得引人注目。两人的通信异常精彩,反映了她们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对政治、哲学、文学人物、当代事件的观点。 2、信件中谈及的事件和人物多广为中国读者所知,包括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尼克松、水门事件等,也涉及乔治·奥威尔、奥登、海德格尔、奥本海默等中国读者熟悉的人物。 《知识社会史(上下卷)》
作者:彼得·伯克 译者:陈志宏/王婉旎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运用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考察欧洲知识系统结构变迁过程的,关于“西方近代知识与社会交融史”。尽管书中所涉内容主要为社会史和社会文化史方面的知识,但同样会受到科学史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的青睐,且会使那些处在另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的人们感兴趣。 推荐理由: 1、伯克是当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学家之一,他的研究专长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致力于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沟通。《知识社会史》更是伯克本人的经典作品。 2、本书所依据的文本大多出版于16、17、18世纪,这些书目对于今天的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而言极为陌生。伯克梳理了数个世纪以来的知识社会理论、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以及关于知识准确性的争论。可以被视为20世纪关于这一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作品。 3、从近十年前开始,《知识社会史》一书在中国的知识界获得了巨大的名气,以至于让不少人忘记了这本书从未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此次推出的中译本将是这本书首次推出简体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