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对古代、古人、古文都没兴趣,也一定要读这几部中国古书籍。但如果你对见识、思想、智慧也没兴趣,那我就不勉强了。 01.《左传》——春秋·左丘明 我私下认为,纵观中国古代史,没有一个时代比“春秋”更让人着迷。那是王权的第一次大规模崩塌,是奴隶制的第一次深刻反省,同时,也是“希望”这碗鸡汤第一次让普通人也闻到了味道。每一个人,都带着最原始、最天真的欲望,向这个世界发起挑战。我一直在想,那时候会不会有一棵树,树枝长成中指的模样,对着苍穹不会好意地笑?或者长成食指的模样,风一吹,它就对着上天不停的摇? 总之,这个时代太有魔力了。 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一个伟大的人来写一部伟大的书来记录它。这个人,叫左丘明;这部书,就叫做《左传》。 也许孔子的粉丝会说:《左传》再好,也是基于《春秋》的,没有《春秋》,哪里来的《左传》?我只想说,我看《左传》的第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说的是“长勺之战”的事。我知道了草根曹刿对于治国的看法——民心向背是治国的关键;我知道了曹刿对战争的看法——士气,是取胜的法宝;我还知道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然而我回过头来读《春秋》,我只看到这样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连曹刿这个人都没看到。 02.《战国策》——西汉·刘向 虽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的事了,但我们差不多都还是学“儒”长大的。忽然有一天,我知道了一本书,它被很多儒学大家批判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我就对它产生了莫名的兴趣。毕竟这样的说法很符合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人的胃口。这部书就是《战国策》。 现在回想起来,我能从一个笨嘴拙舌之人变成一个靠嘴吃饭的人,或多或少,有这部书的功劳。 战国是仅次于春秋的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为什么说仅次于?因为几百年的“春秋”已经让很多东西不那么原生态了,很多时候,越是毛茸茸的,越能引起人们的好奇。但战国有它独特的过人之处,这是一种进化过的优势。战国时代有一群人,一群奇人、怪人、狂人、智人,这群人,叫做“策士”。 比如有个叫触龙的大臣,他想劝赵太后让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好让齐国帮助赵国打秦国。 可长安君是赵太后的爱子,哪个当妈的能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去当人质呢? 触龙只说了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把儿子留在身边,是眼前计,秦国消灭赵国,儿子一定会死;把儿子送出去当人质,是长远策,有了齐国的帮助,赵国才会太平,儿子也会无恙。 这一句话,打动了赵太后,也打动了我。 03.《史记》——西汉·司马迁 《史记》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把“人”放到了第一位。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人都是卑微而渺小的,人上有皇,皇上有天。这个世界是怎样一个样子,向来都是天决定人,人,从未改变过这个世界。 司马迁破天荒地抬高了人的位置,著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所谓“纪传体”,便是以人为中心来记录历史。 这部书没有以上帝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再让世界来赋予人各种各样的命运,仿佛世界是一个舞台,而人,只是这个舞台上木偶,受一根来自上天的绳子支配着。人在《史记》里第一次有了生命,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主宰者。 比如战国末年的动乱,庞大而纷繁,司马迁却让荆轲一个人挑了大梁。在这个故事里,荆轲不是被动接受上天赋予刺杀秦王任务的杀手,而是有感情、有血肉的一个人,他有他自己的选择,有他自己的矛盾。但当你读完荆轲的故事,战国末年秦与六国的宏大局势却又如在眼前了。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读《史记》的感受,那就是——我在一只大雁的眼睛里看到了蓝天。 04.《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 我是这样开始读《世说新语》的。高中时候,背王勃最有名的那篇《滕王阁序》,里边有一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背到这,我忽然想,徐孺是谁?陈蕃又是谁呢?我去找注解,注解里没有写;我又去问我的语文老师,老师说:“高考不会考你这俩人的,你现在应该问的是王勃!”然后又要考我《滕王阁序》。 铩羽而归之后没多久我就忘了这件事,直到大学,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开了《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的第一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陈仲举的言行可谓是读书人的模范。他刚刚做官的时候,就立志要改革国家。他在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任上就到处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 秘书对他说:“大家都认为你应该先去官府处理政务。”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打败商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表彰丞相商容,我去拜访贤人有什么不对呢?” 陈仲举是陈蕃。 这里有一群真正的贵族与名流,他们惊世骇俗的言行里,有一个你不知道的世界。 05.《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 文学遇到了唐宋,好像水遇到了石灰,一下子就沸腾了。不计其数的文章向黄梅时节的雨一样,连绵不断又纷纷扬扬而来。一想到唐宋,我就头疼,那些数都数不过来,就更谈不上去读的诗歌和文章让我头疼。 幸好,清人编出了《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里收录了从春秋到明朝历代的名人名篇。我知道你读过李白的《将进酒》和《行路难》,但你未必读过他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你一定读过韩愈的《师说》,但你未必读过他的《杂说》;我还猜你一定读过苏轼并能侃侃而谈,但苏洵和苏辙呢?他们的文章也太多耐人寻味的妙处。还有宋濂、刘基、王世贞、归有光…… 去读吧,这里有你真正需要的逼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