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说起马尔克斯,小编都会肃然起敬。 因为他对写作,有着近乎宗教般的执着,可以说,写作就是他的信仰。 所以他写出了《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样的传世巨著。 马尔克斯早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毒誓:要么写作,要么死去。 所以,“活着为了讲述”这6个字,就是马尔克斯实实在在的人生写照。读完这本自传,你会进一步理解《百年孤独》。 这本书兼具可读性和深度。 一方面,马尔克斯讲述了他的家乡和他的少年经历,来自于外祖母口中神奇的鬼怪世界,来自于外祖父讲述的战争故事。 另一方面,马尔克斯对自我毫不留情地剖析,他的烟瘾、他的情欲、他的执念……他直面生活中所有不可避免的陷阱、妄想、罪恶,将它们作为自己文学道路的基石。 可以说,马尔克斯的一生,就是一部真实版的《百年孤独》。 奥威尔的文字——本质、有力; 奥威尔的为人——执着、满怀着理想主义。 他的《1984》《动物农场》风靡全球70多年,是两部直戳本质的政治寓言小说,非常颠覆三观,读起来也非常爽。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读一读。 奥威尔也因为这两本书,被定义为凌厉的政治作家,一个斗士。 然而,似乎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他成为斗士的原因。 在这本《奥威尔传》里,从他的早期经历中,我们终于发现了背后的秘密。 小时候,他因为成绩出众,特招进入圣普利安学校,但他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鄙视、排挤,饱受了心灵上的虐待。 毕业后,他进入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第一次尝到了自由的滋味。在这里,他可以结交有相同志趣的老师和同学,阅读自己欣赏的文艺作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这两段截然不同的遭遇,在奥威尔心中植下了反叛和个性的种子。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个人的自由、个人的价值更重要。 这种对自我和自由极致追求的精神内核,使得奥威尔的作品,从不过时。 奥斯卡·王尔德,一个注定要被后人屡次提起的文学大师。 在他短暂的46年生命里,他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 与其作品相伴的,还有他那如同戏剧般的精彩一生。 为了将这段传奇人生更为真实地还原在我们的眼前,作者理查德·艾尔曼对王尔德进行了一场长达20多年的研究。除了本人以外,他可以说是最了解王尔德的人了。 还未从牛津毕业时,王尔德就已经名声鹊起。19世纪90年代初,他的创作达到顶峰,他的小说、剧本,乃至他本人那刻薄的一言一行,都成了社会上炙手可热的潮流。 然而就像戏剧的主角一样,他因同性恋行为被判入狱后,他身边的大部分人都背离了他,其中包括鼓动他上法庭的同性恋人。两年后当他出狱时,这个世界几乎已经遗忘了他。 王尔德在人生的最高点上,一下坠落到了深渊。然而,在悲剧面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心灵趋向于彻底的谦卑和平和。 沈从文先生在自己刚满30岁的时候,就给自己完成了一本自传,写的是自己20岁之前的生活。 小编读这本书之前十分不解,为什么在这个年纪,会想写自传。 读完书后我才发现,这不是一次单纯的追忆,而是沈从文与自我对话,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湘西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小时候的沈从文受到原始而生动的湘西文化的感染,崇尚自由、崇尚自然。他喜欢逃课出去胡闹闯荡,整日流连于山野之间,他也喜欢观察各行各业的劳动。 他就像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灵,在这个丰富而真实的世界中汲取着养分,滋养着自己的灵魂。 读过这本《从文自传》,我们就不会惊讶于《边城》那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总是与鲁迅相提并论的学者,胡适却一直都是被批判的典型。 他与政治交往过密、牵扯太多,使得我们没有机会去认识一个作为学者的胡适。 而这本《胡适口述自传》,就是最好的一个认识胡适先生的途径。你会发现,胡适的一生,包含着各种不同的侧面。 一方面,他推广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大将,向全中国人介绍了一位“差不多先生”; 另一方面,他信奉西式的实用主义,强调自由的人文精神和严谨的实验方法。 “为个人争自由,即是为国家争自由”的呐喊,就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小编认为,读这本书,不仅是从思想角度,重新认识一次胡适先生,也是在聆听一个智慧的长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