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走出软件作坊读后感1000

[复制链接]
查看: 5980|回复: 3
楼主
匿名  发表于 2015-7-8 19:56:31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中走出软件作坊读后感1000
回复

使用道具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3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沙发
发表于 2015-7-8 20:02:33 | 只看该作者
《走出软件作坊》读后感想——为什么?

看完了阿朱这本书,我想的更多的是为什么?

一、为什么项目做不好?
既然是软件作坊,一般来说,都还是谈不上什么软件产品的。能说的,也就只有项目而已。
但是,为什么项目做不好?
在我的第一个项目中,带领10余程序员工作大半年。 得到的,不仅仅是客户的白条和责难。更多的是,让一支生机勃勃的开发团队几乎信心全毁。为什么?
在看到《走出软件作坊》之前, 我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
我们的团队工作非常勤奋,每天都是毫无怨言地工作到11点。完全没有休息日。甚至完全是按照标准的开发方法和流程来进行控制。但是,客户仍然认为队伍在偷懒,人员投入不够。一度矛盾极端激化,为什么?
当我看到“四驾马车”的概念的时候,恍然大悟了。
“开发团队”不等于“一群程序员”。核心开发人员必须保护起来。必须由一个专门的人以文档,ppt或者其他的方式来保证和客户的沟通。按照这个思路下去,就发现不是人不好,而是没有把人用好。
对于一个小的开发团队来说,尽管麻雀虽小,但是五脏必须俱全。所谓公共代码开发员,简直就是一台汽车的引擎。他不应该被客户的责难和需求改变而影响,更多地,他要做的就是保证系统的稳定。相应的职责理清楚之后,起码你能保证由一个人员是心态平和,积极稳定。而不是后院到处起火,所有人都心浮气燥,乱作一团。
为什么项目会做不好?抓住最关键的问题了吗?

二、为什么没有人?
软件作坊里,往往会出现,做什么事情好像就只有那一两个人能干,其他的人好像都干不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成长起来。稍微能干一点的人弄不好还会跑掉。为什么?
小公司到底应不应该有企业文化?怎么才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够留住人吗?
阿朱说,其实,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深以为然。
我有一个员工,生性纯良,工作非常努力。但就只有一点,似乎没有怎么长脑子。没有见过的东西,完全不知道怎么做。
大家都很郁闷。
他每天提心吊胆。带他的小师傅天天发飙。觉得说,这个世界上怎么能够有这样不会动脑子的人。越是骂他,越是质疑他,他越是兢兢业业,连路都快不怎么会走了。
但是,在降低了对他的期望值,让他先做重复性的工作。没有见过的东西先帮他做个样例,然后让他照着做。多鼓励他做的好的地方。
三个星期之后,我竟然没有听到这个小师傅的抱怨了。反到开始说,这个家伙做重复性的东西还很像回事。现在省心多了。
本来就是嘛。虽然这只是我按照阿朱的方法做的一个实验而已,但是,时间加上努力,事情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没有人?
你觉得呢?
  
三、为什么没有事业?
有了项目,有了能作项目的人。为什么没有事业?
为什么还是简单重复,客户不断改变定制,突围总是遥遥无期?
为什么?
你真的理解了你的行业么?你真的理解了你的客户么?
阿朱说:
1.自己的企业是否经常深度参与行业会议,和行业专家在一起,和客户在一起?
2.自己的企业有没有行业模型可以成书?
3.自己的企业中有多少员工来自客户行业?
4.自己的企业的成功案例集多厚?成功案例中有多少知名企业?
所以,为什么没有事业,你觉得呢?
  
四、你还想要什么?
在阿朱的会上,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明知道企业应用软件行业的利润率不高,还是会选择做这个行业?
他说,的确如此。金山的雷军也这么说。这个行业会有发展的瓶颈。但是,他仍然相信,传统的产业机会巨大,信息技术的创新只要应用进去,哪怕只有一点点,带来的改变和机遇都是巨大的。所以,他愿意做这样的努力来看到这件事情的发生。
  
我佩服这样有理想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3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板凳
发表于 2015-7-8 20:04:01 | 只看该作者
善于记录,善于总结——《走出软件作坊》读后感

自从买了阿朱的《走出软件作坊》,我读了好几次。每一次读完以后,感触就多了一层。

任正非的《致新员工书》有句话让人很震撼:

“实践再实践,对青年学生十分重要。唯有实践后善于用理论归纳总结,才会有飞跃的提高。有一句名言:没有记录的公司,迟早要垮掉的,多么尖锐。一个不善于总结的公司会有什么前途,个人不也是如此吗?”。

王坚的《结网》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1999年,在风险投资家们集体沉默的时候,刘晓松毅然向腾讯投了第一笔钱,不仅仅是出于对马化腾的信任,‘马化腾带我去参观他们的公司,虽然规模很小,只有10个员工左右,但他们的网络后台对用户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记录和分析,这在当时很难得,由此可见他们对事业的发展是有长远规划的。”。

可见记录对于公司和个人的重要性,但是光有记录没有用,还要分析记录,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公司流程和个人习惯。

其实在《走出软件作坊》这本书中反复提高记录的重要性。

在《四套马车——团队配合》一文中就提到,开会有记录,用户需求有记录,开发有设计文档,测试有测试文档,产品有帮助文档,培训有培训文档,bug跟踪也要有记录。甚至包括业务开发组长每天询问下属开发进展,形成每日进度报告给开发部经理,同样也是记录啊。没有记录,没有这些文档和报告,大家面前说一套,过几天背后再说一套,容易扯皮,工作也无法推进了。即使推进了,也会一团糟。有很多工作的人总是抱怨老板说一套做一套,根本的原因还是说一套的东西没有记录,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我想阿朱能把《走出软件作坊》写得好,是因为平时工作中有心得做记录,不然不会这么快写出好的东西出来。

在《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员工绩效考核》一文也提到记录对员工的重要性。体现研发团队的价值是质量和进度。这些靠什么衡量?就是测试案例写了多少,bug发现数量趋势,修复bug数量,需求变更了多少,文档写了多少,进度任务安排了多少,等等。你看这些全是记录的功能,没有记录,如何衡量自己的业绩;没有记录,如何看到员工的成长与进步。

但是光有记录也没有用。业务组长写了每日进度报告,但是项目没有进展,写报告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记录以后要总结,升华为理论,对公司而言既是流程,对个人而言就是习惯。

这本书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就是《客服顾问的工具箱——客服支持》。公司刚开始做客户支持的时候,客户只能打电话。但是电话支持有很多缺点,于是加入QQ支持,再后来改用QQ群支持,接下来还有BBS,最后是客服工单系统加呼叫中心。这就是不断总结,不断反馈的结果,类似于自动系统的闭环系统。如果没有总结,何来提高?

《焦油坑——项目需求调查》中对这个反馈过程表达得更精彩。先是记录客户需要的报表和单据,然后分析客户需求,总结客户需求流程,接着组织客户座谈会,最后形成客户需求调研文档。把记录—总结—再记录—再总结的流程描述得淋漓尽致。

善于记录,善于总结,无论对卓越的公司,还是对优秀的个人,都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3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地板
发表于 2015-7-8 20:09:37 | 只看该作者
  《走出软件作坊》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曹政写的一篇叫《走不出软件作坊》的博文。我记得那篇博文的最后caoz说阿朱对互联网领域的理解不如黄一孟。想想黄一孟的团队才十来个人、七八杆枪,想必这个阿朱水平也不会高到哪里去。我找来一份PDF版粗粗看了一下,不但找不出来caoz的槽点的落脚处,而且连作者立论的依据和场景也想不出。那时候,只懂得什么是“代码”不懂得什么是“软件”的我,遑论“软件作坊”和“走出软件作坊”。就这样,这本书一直躺在我的硬盘里,从来没有认真的读过。
      后来公司临时决定交一个项目让我带的时候,终于体会到了麻烦扑面而来的感觉:丝丝相扣的问题让你无法下手,一个一个貌似死结的东西需要解开,甚至没有时间去想里面的前因后果。赤手空拳的我这时候想找一些项目管理的书来作为“武功秘籍”来修炼一下:先是到豆瓣上看看哪本评价最高,然后到书店去找书来试读一下,但是到最后也没能找到一本“葵花宝典”。一部部的经典著作好像都在告诉我一个事实,项目管理是“道不可言”。在放假回家的火车上百无聊赖找出来这“钦定”读本,细细读了一些章节之后发现共鸣不少,实在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
  
  点子大王
      书里面的场景在现在看来都有些似曾相识,好像是犯过这样的错,吃过这样的亏,但是为什么却没有阿朱这样的一个个的“点子”。比如项目经理的棘手问题怎么处理?维护人员的棘手问题怎么处理?怎样让测试人员不敷衍了事?嗯,好像看起来阿朱比别人要聪明一些。
      软件质量是所有公司的首要问题,所有的实施困难、使用效果差、支持费用高,都与此相干。 阿朱所述: 先找一个“懒”程序员做客户支持,为了减少客户支持工作量,就要做好好做测试。为了好好做测试,就需要有恰当的测试策略。自然而然的引入BUG管理工具与问题处理流程。如此看来,阿朱的策略是代价最小的,既没有空降规范,又没有人员的流血冲突。 用“土方”治大病的范例。
      象这样的例子书中很多,看起来作者象个“点子大王”,不过仔细研究一下里面的来龙去脉,发现阿朱这些东西并不是“灵机一动”而是具有相当的智慧,实际上是敏锐观察和不断思考的结果。
  
  分析高手
      知道有坑,却始终不知道坑在哪里,这是我的真实感受。针对行业软件项目实施时间长的问题:问题(实施周期长) -> 主要问题(客户需求、数据准备、报表定制) -> 具体分析(关键矛盾的解决)。这样就把整体的问题拆解了,如此下来好像都有了具体的策略。书中的“四套马车”就是CMMI的简化简化再简化,如果CMMI是“超跑”,“四套马车”就是“昌河”,从到达目的地这个目的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交通工具更重要。
  对于正规化,作者认为:只有专业分工合作,才能走上正规化。组织结构可以保证专业分工,过程管理可以保证合作,我们看到的是大树,阿朱看到的是森林。
  
  实践出真知
      与第一版的书相比,思考组织结构方面更多了一些,认识也更深刻了,这是作者自己的提升。在知乎,有人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明源相比较其他本土ERP公司(用友、金蝶、神码等等),优势在哪里?”阿朱的回答:
     “这里缺研发线带头人,需要把整个研发团队带向前进.一个300人的研发大军要走向何方,如何带领这么大的一支研发团队,应该给业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力和贡献?这就需要大格局大未来的研发带头人。一个纯软件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和竞争力就是它的研发线了,这是一个纯软件公司的命根,它的大部分收入和发展都取决于研发线,这个部门的重要性在公司不言而喻。能带领这么核心的、可以决定公司命运的部门,而且是靠我的力量去领导它前进,这是个人价值实现需求满足的一方面。另外也和我个人的研发优势合拍。我一直在行业软件公司工作,而且一直在研发口工作,而且一直在架构、研发、管理三方面精进,十多年来从未离开半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24 05:13 , Processed in 0.06451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