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3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圆明园观后感3000字

[复制链接]
查看: 4175|回复: 1
楼主
发表于 2017-4-16 13:5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圆明园观后感3000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3

主题

6052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3

荣誉管理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4-16 13:57:59 | 只看该作者
【篇一:圆明园观后感3000字】

人人皆知的中国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是东方文明中的奇迹,被誉为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从前在世界的一方有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近乎超凡的民族利用其想象力能够造出的全部东西都集中在那里。请你想象一种大家不知道是怎样的、而又无法形容的建筑物,就像月宫的一座建筑物,那就是圆明园”。我们今晚所看到影片里的‘圆明园’只是通过现代的科技制作的一种假象,但足以感受到昔日的圆明园有多么的美。

影片《圆明园》就是一场视觉大宴,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大量的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也可以欣赏到西方以及西北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我们还可以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所感受到的有以下三点。

一、建造的规模和特色。我信这是任何一个人看到这部影片后的第一个感慨。圆明园的建设经历了三代帝王的建设,这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离不开的。当时清王朝入关后,由于皇帝不适应北京紫禁城内炎热的气候,就在北京西郊的海淀建造了圆明园的前身畅春园,成为皇帝避暑的地方。后来逐渐扩建,到乾隆帝时,国库充盈,更是大兴土木。由此,圆明园的格局大体已形成,其面积也相当于现在600个足球场那么大,可以任由你想象其规模了。圆明园的建设汇集了当时江南的若干名园林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皇帝也将自己的诗情画意融入于千变万化的景象当中。不仅如此,还吸收了欧洲的建筑风格,把欧洲的园林建筑特色与东方的园林风格相结合,最著名的就有‘大水法’。园内的各种亭台楼阁、洲岛、桥堤、曲廊等建筑群的整体布局让人感觉到了和谐完美。

二、中国古代和谐美。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符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在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特别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在影片中也讲到这种和谐性直到乾隆帝时才慢慢消失。当然,古代的和谐美在文学上也有体现,苏东坡就曾说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么一句话。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也是和谐的一种表现。

三、东西文化的差异。在影片中有这两个情节,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东方这个文明古国后,想进入清朝皇家画院,就以西方绘画技法画了一幅小孩的肖像,以博得皇帝的欢心,结果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皇帝不喜欢他的绘画技法。另一个就是皇帝想要建一个西方水法,而在当时就只有传教士郎世宁懂得西方的建筑,于是郎世宁成为了设计师。由于皇帝的极度关注,郎世宁的设计都要由皇帝过目后才能行。这位东方的主宰看到郎世宁的设计的水法后一度在改,他认为‘裸身的人’不能出现在他的‘视线’内。更进一步的看,这些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当时的东方审美追求的是‘神’,神似而形不似。西方审美追求的则是‘写实’,真实的写照。难怪皇帝会说小孩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在清朝又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未出嫁的女子足不出户是当时所谓的道德规定,更别说会出现‘裸体的人’了。而在西方人们的思想则是较开放的,他们更喜欢去追求为当时不知的一些东西。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科学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对科学是执着的追求,而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更本就没有科学这个概念,清朝的统治者也认为学习西方的技艺就是玩物丧志。我想文化也是影响一个民族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正是这些文化的差异, 导致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

如今是圆明园已是一片焦土废墟了,但它曾经的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会被人们忘记,更不会被历史忘记。

【篇二:圆明园观后感3000字:一个园林和一个时代】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提到圆明园的时候,眼前马上会浮现出大水法那几根著名的爱国主义柱子,脑子里也立刻充斥着两个字:耻辱。这已经是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了,从小学开始的教育就告诉我们:圆明园是满清王朝昏庸无能的佐证,是全人类无可复原的损失!还有历史老师用极其悲恸的音调读出那段法国作家雨果铁证如山的证据——“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除此之外呢?没有亲身到过圆明园遗址的人,真的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的苍凉与无奈吗?就算是亲身到了那里,又有几个人能够从那些断壁残垣和简单的模型中想象出当年的盛世繁华?又怎么能够得知那些强盗烧毁的是怎样的奇珍异宝和举世无双的建筑奇葩?

如今,这一切已经不需要在几个概念和图片的指引下凭空想象了。由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已经完成,在早已对圆明园各种意象形成了的刻板印象后,看完该片真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你能想象根据圆明园那残破的遗址是如何可以撑起一部近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吗?而且我注意到,在漫长的播映过程中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创作人员独具匠心的把一个家族的欢乐和痛苦;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一个民族的荣耀和耻辱都浓缩在圆明园——这座地球上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宅院,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东方博物馆,也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间仙境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历史书上亘古不变的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鲜活生活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几张变换了无数角度却也没有多大变化的大水法遗址,而是美轮美奂的圆明园全景!这些都归功于创作者滴水不漏的讲故事能力和大规模地使用了电脑仿真动画技术,将一个瑰丽辉煌的圆明园和大清帝国的兴衰重新带到观众面前。据导演金铁木介绍,本片是国产电影中第一部真正的数字中间片电影,它与我们传统上所讲的数字电影完全不同,数字中间片技术可以帮助影片最大程度的在银幕上实现优异的影像效果。为此,本片导演金铁木专程前往新西兰的WETA公司制作拷贝,该公司曾经制作了国际经典影片《指环王》《金刚》和《纳尼亚传奇》等,拥有最好的经验、技术和工作人员。这些辛劳如今绽放出了累累的果实、耀目的光彩,这是一部有故事的纪录片,这更是一部决不同于以往传统纪录片的视觉盛宴、影像奇观。

下个月该片就要在国内院线全面上映了,纪录片走进院线并不是创举和新鲜事,但像《圆明园》这样规模和数字化制作的纪录片走进院线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这绝对是一个壮举。但是具体票房成绩如何,还要等待广大观众的最终检验。

如果说,当年法国文豪雨果公然对抗自己的国家,用文字记录下强盗们的斑斑劣迹是一种文人的良知和勇气的话,如今在这歌舞升平的时代中,耗去五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部居安思危、波澜壮阔的盛世危言《圆明园》,则是一种责任和一种眼光,深表敬意!

【篇三:《火烧圆明园》观后感作文】

暑假期间,我观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使我很受教育。

从影片中,我了解到圆明园内有涓涓的流水,高低不齐的假山,碧绿如诗的湖水,层叠的山。园内的宫殿建筑,美妙奇特,如诗如画,变幻无穷。那不尽其数的名贵的奇花异木,数不尽的玉珠宝器,民族建筑的特色,西洋建筑的优美,圆明园都堪称世界上的杰作。

可是,不幸很快来临了。

公元1860年6月,英法联军入侵中国。

在北京城内,侵略者杀人如麻,他们甚至将老百姓排成行,用机枪扫射,用大炮轰炸,多少无辜的生命倒在侵略者的枪炮之下。

侵略者闯进圆明园,他们看着这些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就如同饿狼看见了猎物,疯狂地抢夺起来。他们把能拿走的拿走,手里,怀里装满了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手里,怀里装不下了,他们就用抢来的绸缎,刺绣做包袱,背走成包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而对于那些拿不走的铜器,瓷器等物品,就用枪或者棍棒打碎。

这群侵略者将无数奇珍异宝被洗劫一空,还在园内公开拍卖抢来的脏物,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英法联军在大肆抢夺之后,为了掩盖罪行,竟然放火焚毁了圆明园……

一连几天,圆明园各处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庄严华贵的宫殿和优美玲珑的亭台楼阁被火光烟雾吞没,在烈焰中噼噼啪啪响了一阵后,一座座都倒塌下去。整个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堆焦土和残砖破瓦。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从此消失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祖国有光荣的历史,也有屈辱的过去,火烧圆明园便是祖国屈辱的一页。

多么令人愤怒啊!这座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智慧的艺术宝库,这座举世闻名、绝无仅有的皇家园林,这座汇集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玉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字画的博物馆,竟这样被侵略者付之一炬。这一把火,毁灭“万园之园”的同时,也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仇恨和耻辱的烙印。

看完这场电影,我非常气愤。回想过去,对比现在,我们的祖国已经如沉睡已久的巨龙腾飞在世界的东方。但我不会忘记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式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加倍珍惜,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四:圆明园观后感3000字】

公元1644年,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满族落户紫禁城。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大清的开始,也昭示着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

圆明园从雍正登基起,几经扩建达至其最鼎盛的规模。如此浩大的规模,不仅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饱含了无数工匠的智慧与汗水。圆明园的设计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不仅模仿了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也再现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体现了雍正在艺术上的深厚造诣,更处处铭刻着雍正的理想和意志。这个渴望权利的帝王将自己的理想,深深地烙在了圆明园上,使得圆明园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政治象征的帝国缩影。

据史料记载,18世纪中期的大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了世界的1/3。然而正是这样的盛世,将乾隆笼罩在一种空前的自豪感中,藐视科学、盲目自大、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所有这一切使得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当乾隆还在圆明园中大兴土木时,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却蒸蒸日上;当东方的大清帝国依旧按照2000年前的模式运转时,剧烈的变革在西方正发生着:美国独立、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英国开拓全球殖民地……变革接踵而至,然而圆明园中的乾隆却并不知道,世界已经变了。

从秦始皇到乾隆,中国走过了整整两千年的历史,保守和自大正在蚕食着这个庞大的帝国。然而仅仅距乾隆逝世40年后,英国就用武力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堂而皇之的倾销鸦片。从此,西方列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入侵,大清帝国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不得不说,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予了大清帝国一次深刻的觉醒,并且从长远而言,着实是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然而这样的觉醒与进步,却是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当然,圆明园也未能幸免于难。当我们叹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当我们目睹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时,当我们再次凝望身后无法形容的瓦砾与焦土时,我们却更加可悲地看到了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也许你的脑海中很难浮现出一大群各种肤色的军官和士兵,蜂拥而上,在这一座充满了珍宝的城市里为所欲为的场景: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留下,拿不走的,就毫不留情地毁掉,并且脸上还洋溢着一种欢乐的神情。我们还能清楚的听到,爵士说:毁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格兰特将军也说:在撤退之前,我们希望用一些方法来表明,联军已经征服了北京,我们必须留下胜利的证据,以杜绝将来的疑问。正是这样扭曲的行径,更加让我们为圆明园的消失而痛心。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信中这样写到: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昔日圆明园的辉煌难以再现,而今的圆明园也只剩遗址供后人缅怀和想象。

【篇五:电影《圆明园》观后感】

“中国,请自己站起来!”——这是我看完电影《圆明园》之后最大的感受。伴随着影片苍凉而悲壮的配乐,我与讲述者郎世宁一起重温了大清王朝的历史,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圆明园的瑰丽与梦幻。然而,这部影片的拍摄目的绝不仅仅是向观众介绍圆明园这个世间奇迹的短暂一生,其真正的用意想必是要通过圆明园的命运来折射清王朝的命运,并引导人们去思考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在我看来,影片中谈到的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和认真思考的:

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落后。片中提到,康熙皇帝才识渊博,非常喜爱天文和数学物理等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可是,泱泱中华,在夜间用天文望远镜仰望星空的却只有年迈的老皇帝一个人。大多数的朝廷官员都认为“科学”是腐朽的、无用的、是故弄玄虚。官员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那么是不是说,多数平民的无知和保守就是导致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呢?我认为不是。刚才提到,康熙皇帝很喜爱科学,那么在当时那样一个高度集权的家族化国家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康熙真的想发展科学技术,或者说真的想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推荐给更多的人,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可见,在当时,就连这个国家最有智慧、思想最为开明、也是最喜爱科学的人也仅仅是将科学作为一种消遣而已。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导致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是思想观念的落后。

如果说上面的推论还不够准确的话,不妨再将历史往后推几十年到乾隆时期。乾隆,这个从小天资聪颖,深受康熙宠爱的一国之君,非但不像他的爷爷一样沉迷于科学,反而是排斥科学,认为科学是“玩物丧志”,这从他将“西洋水法”喷泉的机械抽水装置换作人工提水一例可见。于是,我不禁悲叹,时代的进步并未带来思想的进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以乾隆为代表的帝国中坚力量对待新事物的态度较之康熙年间完全相反,思想观念更为落后。

若进一步深究,这种观念的落后并不是无来由的,闭关锁国是一个直接原因。而又是什么导致了闭关锁国呢?——是自负!乾隆的自负、上下朝臣的自负、平民百姓的自负、一个国家的自负!

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在此之前就已经为世界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尤其是盛唐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令长期占据中原的汉人以为自己就是这个国家永久的王,骄傲感的滋生蔓延为后来清军入主中原留下了隐患。果然,后来满人的铁骑踏平了中原大地,华夏民族的统治权再一次易主。想象一下,当满人顺利地攻克汉人执掌中原时,内心会是怎样一种心情?他们打败的可是号称“世界之王”的汉族军队啊!在这样的背景下,便不难理解清王朝的自负到底起源于何时,也就不难体会其自负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了吧?

所谓的“天朝上国”,当自己拥有着世界上最多财富的时候,却不知道怎样很好地利用它,而是将其用于享乐,用于修筑那奢华的、人间仙境般的圆明园;当自己还如一头老牛,到处夸耀自己耕地的本领时,西方国家却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正如一辆疾驰的列车在飞速行驶。古老的农业帝国呵,永远不会主动地去看看世界吗?当英国的使者造访时,你再一次以固有的傲慢与自负对其进行羞辱;当西方世界的洋枪洋炮送到你眼前时,你却将其当作玩物收藏……终于有一天,当坚船利炮敲开了你紧缩的城门,你已手无缚鸡之力,退无可退。

正如马格尔尼勋爵所言,“中国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表面浮华的背后却隐藏着倾覆的危机。

然而这个危机,不仅乾隆没发现,全中国人也都没发现。也许雍正发现了,他勤勤恳恳,力除弊政,将帝国推向了顶峰,也推延了其破败的命运。然而,中国历史上像雍正这样勤政的皇帝又有几人?13年日以继夜地付出让他积劳成疾,一代帝王最终为国家的命运殚精竭虑而死,这不得不说是一曲历史的悲歌。自雍正以后,哪怕有所谓的乾隆盛世,清朝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衰败,难逃覆灭的命运。

以上便是我简要总结的中国在近代前越来越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和国宝的流失固然让我们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义愤填膺,但仇恨并不能解决问题,当170年后的今天再次回顾晚清那段风雨飘摇的历程,我更深刻地领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内涵和本意。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当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当中华民族再一次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想对自己说:要冷静,不要再重蹈祖先的覆辙——让骄傲自满的情绪滋生蔓延,做一名低调而自尊自爱的学习者,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中国人,努力去学习西方,努力去奋斗,只为有朝一日能改变祖国落后的现状,只为有一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身居何职,都能面带笑容的说:“我过得很幸福、很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国家兴旺的王道!什么天朝上国、世界强国,当一个国家的福利没有转变为社会的福利之前,当少数人的财富没有变成多数人的利益之前,一切都是虚的、一切都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看到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那必然会再次跌倒,甚至一蹶不振。中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上,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手上,所有人都必须不懈努力,这样才能早日夺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光荣与梦想!

【篇六:圆明园观后感3000字】

上个礼拜在当代影视鉴赏课上看了《圆明园》这部让人叹为观止、引以为傲,又愤恨不已、怒声一片的经典影片。 看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文章开头似乎过于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却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看过之后,我立刻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毁了吧,还是毁了好,如此完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人间所应该拥有的,它只属于天国!

我们且先不论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以及是否奢华。如果有人能重建圆明园的话,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够办到。美,无须用如何华丽精致的字眼,当你被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时候,你能想到的也许就是这一个美字,甚至你虽然想到了,却无法发出声音。当人的某种情感达到极限的时候,越是简单原始的字眼,越能表达人的内心真实。无论恢宏壮丽、清新淡雅、金碧辉煌、山明水秀,还是人文之极、自然之天成,到了圆明园这儿都只能归结为一个字:美!

除了美,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组建筑之多,都足够使人瞠目结舌。建筑式样之繁复多变,简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东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类赶出伊甸园。你可以试想一下,600个足球场一个挨一个的拼接起来是什么概念,在这片土地之上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的,但并无些许的杂乱,而是如此的和-谐,仿佛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世界上确实曾经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圆明园。当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人世之间。

影片中有一个温馨而动人的场面,在牡丹园中,富贵的皇家牡丹争相竞艳,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畅游于其中,其乐融融。让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太喜爱聪明活泼的乾隆而传位于雍正。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说法,那么正在来临的大清帝国的盛世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而这片牡丹所在的园子便成了历史的功臣,当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应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过的那样。只不过它当时还只是皇四子胤祯的别园,自然也还不叫圆明园。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爱自然科学,以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便投其所好进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见,却为什么他的后世子孙却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国失去了一个继续引领风骚的绝佳契机。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知是出于感思亲情还是攀比好胜之心,开始大肆扩建圆明园。加上乾隆的长期建设,以致在半个世纪之后,圆明园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奢华、最完美的皇家园林,其实亦可称之为桃源仙境、紫宫天府。世界上最勤奋的皇帝非雍正莫属,在他统治帝国的十三年间,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个小时,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矗在乾隆继位之后,他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国库中的银两多得以致于影响了市面上正常的货币流通。圆明园便是在这样一个鼎盛的时代逐渐完成。乾隆听说法国的水法享誉欧洲,便吩咐传教士们在圆明园中修建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水法,一个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彻底平定了回部准格尔贵族的叛乱之后,乾隆便为来自维族的爱妃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伊斯兰式建筑,以慰其思乡之情。当一个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来取悦一个真正爱着的女人的时候,不知羡煞天下多少女子,郁闷死天下多少男子。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后的一件小事,便已预示着帝国的最终命运。乾隆皇帝下令废弃大水法的机械提水装置,而改用人工提水。历史与文化的惯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挡,连一个小小的喷泉装置也保不祝也许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现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强有力的掌舵者便会毫无疑问的沉没。更为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鸦片战争之时,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谁都没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丰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没有让帝国真正尝到教训的话,那么这一次,便是对皇室信息的毁灭性打击。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上万人进行了两天公开的大抢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与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烂。为了公平起见,将军们号召士兵保持绅士风度,把文物财宝重新上缴然后进行了三天的公开拍卖,。最终每个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约4磅重黄金的奖赏。格兰特将军于额尔金勋爵商议,为了彻底打击清廷信心,以便在条约谈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决定彻底毁掉圆明园。并借此向世人宣告,他们曾经来过北京,他们是胜利者,以免他们的伟大功勋被后人所遗忘。三千五百名士兵?始有组织的有条不紊的焚烧圆明园,海淀一带的其他几座皇家园林也随之焚灭。当联军把大-炮架在安定门城门之上对准紫禁城的时候,战争结果已可想而知。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2000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漫长,虽饱经风霜曾屹立不倒;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在三枪两炮声中大厦倾颓。秦和清的发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个宿命论者,只好承认,该结束了。可圆明园何罪,竟离此劫,永不超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21 16:33 , Processed in 0.3007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