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3553

主题

5769

帖子

1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16864

活跃会员最佳新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了那么多年书,你为什么还不是读书人

[复制链接]
查看: 5675|回复: 0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4:18: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 张以瑾

    平时喜欢买书读书,被很多人说成是“读书人”。这不奇怪,但当很多读书读到学历封顶的人也这么说时,我就十足纳闷了。每次都想问一句:你读了那么多年头,还不是读书人么?

    上周,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写一篇评论,说“读书人为什么不读书了”。依我看,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书人没能靠读书解决生计问题,于是义无反顾地信奉“读书无用论”;二是读书人压根没找到读书的门道和乐趣,于是心生倦意,见书头痛。

    犹如我一个朋友所说,“搞文字的人被文字给搞了”,许多读书人也觉得自己“被书搞了”。就是少有人去反思:是不是读书方法出了问题?有没有好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与书相得益彰?

    这两年,我一边读一边反思,算是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真的,在我从小学到博士的读书生涯中,我只是在后来才发现,原来阅读是这样的,原来阅读需要这样:

    第一, 经常自问:读什么,怎么读,读了做什么

    这些是读书人永恒的问题,我称之为“十字架般的问题”,读书人要永远背负着。就像社会学家,总是经常问自己“社会学是什么”。古今中外不少学问大家,对“如何读书”都有过思考和总结,也不乏专门论著。

    去年某天和北师大的一群本科生交流这个话题,我说,“你们讨论读书让我确信,我面对的是一群读书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发现,在当下的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大学教授中,不读书的占大多数。当然,前提是不把‘上学’、‘念书’、‘考学’等同于读书”。

    第二, 最好是读那些“钥匙般的书”

    读书要有选书的意识,读一本就能打开一个领域或者说清一个问题。读书人要弄明白“读什么书”,至少是对书保持挑选、比较的意识,如此摸索,也能渐渐明白什么书最值得读。任何领域都有堪称集大成的书,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在这方面,需要多借鉴高人的做法和建议,因为每个时期的我们都身在相应的认知情境中,很难有超越的眼光和意识来引导自己。

    但凡读书高手,对某些领域都形成了统摄的视野,他们说某本书值得读,一定是基于体验和比较得出的结论,其中也一定有大量不为人知的“试错”经历。聪明的人,从来都是从别人身上得到教训,不是么?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搞明白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的问题在哪,你可以看韦伯和吉登斯,但把现代性讲得最透彻的人,还是鲍曼,他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囊括了前人对现代性的论述,又有更深刻的见解;如果你想打下哲学基本功,当然得看《西方哲学史》,但书店里摆着不下十种,走过弯路的人会建议你,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最值得入门者看。

    第三, 读书要得法,让虚头巴脑的“书香”见鬼去吧

    说到读书方法,通常只有“精读”和“泛读”这样的粗略表述,对初学者来说,等于什么都没说。事实上,很多人喜欢笼统地谈读书,或者诗意地表达读书感受,什么“书香校园”、“书香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听起来无限美好,不过细究起来,还是“跟着感觉走”。

    我还颇为好事地观察过,凡是喜欢说这么说的人,多半没读过几本书,还搞不清楚读书的道道。一句话,只有满足了“具体、可操作、有用”的要求,读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

    第四,多方探索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单说“读书方法”,也是一个笼统的提法。还得想想,我们怎么读一本书,读一个领域的书,读一个书店的书?还有,我们怎样读一本小说或散文,怎样读一本调研报告,怎样读一本理论著作?

    对不同量级的书,对不同领域的书,我们都要建立相应的读书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分类的原则下建立方法,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借鉴别人的读书法,也注意探索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加微信号:Reading10000,里面有你需要的。

    第五,不会“结构化读书法”的人不算读书人

    用一张图把书中的脉络和观点画出来,你可以试试。我不仅用于一本书,而且用于一个领域,比如初读社会学理论的时候,总感觉读起来无从下手,读到的东西又无处存放。

    后来,我试着梳理每个学者、每个理论、每个观点前后左右的联系或对立,涂尔干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分工,他的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也研究劳动分工,为何他们的观点迥异... ...这样去梳理,你得到的东西就是成串的,记忆效果好,而且更能增进理解。

    第六,学会批注页面,建立自己的符号体系

    读书方法还有更微观的体现:很多人读完的一本书,里面还是整洁如新,我敢说,这样的阅读是低效的。我觉得,一本书于你的价值,在你读过、划过、批注过之后,会得到成倍的提升。

    我个人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标注方法,除了留白处的文字批注,遍布书中的下划线、小三角、大三角、圆圈以及问号等都各有所表。这样的好处,不仅在于增强记忆和理解效果,还在于无论什么时候翻看,就能迅速地浏览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以及自己彼时的所思所感所悟。

    第七,请相信“读书进化论”

    知道如何选书,我们的阅读之路就会拾阶而上了,我们的认识与思想也自然不断提升。我谓之“读书进化论”,就是说,通过读书,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认识会始终处于进化的状态,从低级趋向高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读一本观点,每看到一种理论,最好都问问自己,它的上游在哪?作者受过哪些人的影响?很多人读书很勤,阅读量也很大,但读来读去,读了几十年还是一个层面的书,这是读书人尤其要警惕和反思的事情!

    我以前看过一个调查,说农民工的阅读量其实很大,业余无聊,他们很喜欢买《知音》《婚姻恋爱家庭》那样的杂志看。从十几岁读到几十岁都很专一,即使现在能用手机上网,看的也还是这类东西!你观察一下,很多高学历的人,如果案头有读物,无非是业务类或成功学之类的书。我了解过某国家机关年终订阅情况,最受欢迎的杂志是《读者》,年年如此。

    第八,读书贵在融通,别让专业和学科误了自己

    读书拾阶而上,还要看看,我们走的不要是“窄窄的梯子”。身在专业之中的大学生、研究生尤其要有反思,学科、专业、方向... ...这些都是传授知识和学术研究的权宜之计,专业之人最好要有扩展和融通意识,请不要说“我是学学前的”,“我是学教育学的”,“我是学经济学的”... ...至少,你要在社会科学这个层面上定位和发展自己。

    当然,每个学科有自己的视角和方法,这种划分和训练也不宜排斥。比如,这个学期我们讨论学校和社区关系,读很多教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相关文献,但是你要知道,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对社区都有关注和论述,我们要不要也一并了解一下?

    第九,读书要有“产品意识”

    一定有师长告诫过你“读书不要总想着‘有用’,不要太功利”。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读书一定要追求“有用”。当然,绝不仅仅是“颜如玉”、“黄金屋”层面上的有用。假定你们都是有学术追求的人,每拿起一般书,你的兴趣绝不应该只是消遣,而要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


    读完,你得问自己:收获了哪些知识,得到了什么启示,书上哪些内容你特别认同或质疑,结合这本书能对人作什么样的陈述,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你可以把这些都视为“产品”,是的,读书一定要有“产品意识”。

    第十,聚集“散落的人”,共建读书交流圈

    我觉得读书人应该有自己的圈子,至少得有几个可以交流的人。我曾说过,在微观层面,改善我们生存环境的办法有两种:一个是让案头的好书多起来,一个是让身边可以探讨严肃问题的朋友多起来。

    基于读书而交流的好处,一是获知他人的见解和思想,二是检验自己的观点和逻辑,三是营设相互激荡的读书氛围。

    我们由此能结识很多“散落的人”(尼采语),渐而形成价值共同体,甚至行动团队,为改善自己的生存,为改善这个并不如意的世界做更多的事情。

    来源:现代大学周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5-1-23 10:39 , Processed in 0.22437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