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泊桑《项链》读后感,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
查看: 5678|回复: 0
|
国人常说,旁观者清。我读书的经验是,旁观者未必清。有悲悯心,才能真正做到清,才能真正洞悉真相,领略到知识之美。
我曾以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为例,让孩子感受带着悲悯心读书的境界之美。
《项链》的大致内容是:生长在小职员家庭里的玛蒂尔德,总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享受豪华生活而生的,但命运安排她嫁给了一个小科员罗瓦赛尔,她不住地感到痛苦。有一次,她和丈夫获邀参加部长举办的舞会。玛蒂尔德向自己的朋友、身为贵妇人的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条项链。舞会上,玛蒂尔德成为光彩夺目的焦点,但不慎在舞会后丢失了项链。玛蒂尔德赔偿给朋友一条昂贵的项链,但她不得不为此借高利贷,葬送了十年的青春。当她还清欠款后,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500法郎”。
上学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项链》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作品,写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出风头,结果弄巧成拙,最后自食其果,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
因为这种教育,我们看人、看事的时候容易偏激,既缺乏对基本事实的鉴别,也缺乏起码的悲悯之心。
最起码,我们忽略了文中可贵的诚信:玛蒂尔德在弄丢项链之后,没有赖账——她借项链的时候没有打借条,甚至没有第三人在场,但她以十年艰辛偿还了“负债”,这是非常可贵的诚信。而佛来思节夫人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项链之后,坦率地说她原来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500法郎”。佛来思节夫人没有因为自己得了这么大一个便宜就沾沾自喜,昧着良心装糊涂,而是马上告诉了玛蒂尔德真相。
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出来的悲悯之心,与所谓“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放在一起,不是反差太大了吗?
是的,因为缺乏同情和悲悯之心,中国式的教育让我们遗忘了温情和人性的东西,只记住了嘲弄和挖苦,该汲取的营养没有汲取,反而把糟粕留在了记忆深处。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带给了我们错误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很多人到老都保持着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
其实,玛蒂尔德向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并不可耻,漂亮的珠宝、衣服,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她的错误在于过度沉浸在空想、虚荣等不良情绪中,并不通过积极的行动去改变。玛蒂尔德为偿还项链所做的努力说明,她是能够吃苦、打拼的人。假如她正视自己的生活——她有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小女仆,有真诚待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还拥有深爱她的丈夫罗瓦赛尔——应该就不会感到痛苦。
当玛蒂尔德提出需要好的衣服参加舞会时,尽管罗瓦赛尔“脸色有点发白”,但还是很快放弃了自己买枪打猎的计划,把积攒的钱全部交给妻子去做衣服。罗瓦赛尔是一个深爱妻子,对妻子始终不离不弃,敢于承担责任的男人。在项链丢失后,他白天工作,夜里还要打小工,常常替别人抄写,而不是选择离婚。十年的坚持,把一个好男人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出来。
玛蒂尔德并非天生命苦,她错在一直等待命运的安排,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改变命运。但经历了十年磨难之后,玛蒂尔德已经成为一个坚强的女人。面对佛来思节夫人的诧异,她没有自卑,没有痛苦,没有嫉妒,而是平静地说:“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这一刻,可谓凤凰涅槃。玛蒂尔德不再是那个沉浸在幻想、虚荣中的女人,而是一个坚强、勇敢、成熟、自信的女人。玛蒂尔德找回了自我——人本来就应该如此:自信、勇敢、坚强,为内在的自己而快乐!
我还要跟孩子说,就像这篇小说中的人一样,人都是有多面性的,有优点、有缺点。即便像玛蒂尔德那样爱慕虚荣的人,原本也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人。所以,永远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苛求自己,要带着悲悯之心去看每一个人。
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有了知名度,有了地位、金钱、影响力就算成功了,真正的成功是基于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