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虽然,这种概论难免不够全面严谨,不过,数据显示杜兰特推动哲学知识人性化的努力同时带动了哲学经典书籍销量增加了两倍。《苏菲的世界》与《哲学的故事》作为著名的有效的哲学入门书籍有足够的理由得到大众的喜欢与赞赏。 新星出版社推出的蒋剑峰翻译的《哲学的故事》语言优美。多数时候我是默默阅读,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有时候会忍不住朗读上几段。书中描述了许多哲学家的故事、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以及杜兰特的评论,而我接下来向朋友们介绍一些我印象深刻的重要或有趣的片段,还有一些我自己的阅读心得。
导言:哲学的作用
哲学的词源是“爱智慧”,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会怀疑时,哲学便产生了”。几千年的哲学发展产生了五门学科: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她就像是人类知识的母体,还培育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后来离开哲学而自立门户的分支。当她的孩子们功成名就之后,这位母亲也许光彩难以依旧,却依然是我们汲取智慧的港湾。
第一章 柏拉图
杜兰特首先简要介绍了古希腊的地理、历史和文明,然后向我们介绍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他裹着一件皱巴巴的大长袍,悠然自得地穿过人民大会,丝毫不受四周熙熙攘攘的政治纷争的干扰;总喜欢在路上随意拦下一人便开始说教;一群博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他周围,他将他们引入殿堂廊柱后某个荫凉的角落,请他们给自己的言语下定义。”“我所知道的唯一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的苏格拉底对雅典人关心的最难的两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什么是美德?知识就是美德,唯有清醒明智的头脑才是维护和平、秩序和良愿所真正需要的。什么是国家最好的形式?苏格拉底认为当时被盲众所操纵、为冲动所指挥的民主制度是滑稽可笑的。苏格拉底惹怒了民主当权人士被投票判了死刑,他平静淡定地喝下了毒酒。 柏拉图自幼家境殷实、生活舒适,年轻时更是英俊帅气、朝气蓬勃。他与苏格拉底相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苏格拉底死时,柏拉图二十八岁,担心受到当权者迫害,他于公元前399年开始了周游列国。柏拉图的《对话录》和《理想国》都是世界最无价的瑰宝之一。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柏拉图的观点与论证。柏拉图说,若人心简单,正义也将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提倡人口控制和回顾自然,回归到伊甸园般原始和淳朴。他认为建立在人民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基础上的民主制度会走向自毁之路,传统贵族制度因为其狭窄的权力圈而将自己毁灭,他设计了哲学王管理的理想国。哲学王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人生的第一个十年,教育的重点是体育。十岁以上的居民被送到乡下,拿走他们所有的财产在不受到父母影响下接受普遍教育。单纯的经济和体育运动只会使人过于片面,音乐和舞蹈使人身心健康、风度翩翩。到二十岁时,学生们接受第一次大测试。通过的这批人接受为期十年的针对身体、心灵和品质的教育和训练。到三十岁时,这批学生进行第二次大测试,通过者接受五年期的深奥哲学理念的学习。三十五岁直面残酷的现实,用高傲额外上流下的汗水去换取面包。到五十岁,他们有了文化和经验,才能成为理想国的统治者。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和希腊哲学
很多知识领域追溯发展脉络都会提到亚里士多德,据说亚里士多德著作多达到一千卷。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可以在那么多领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我想除了他天赋聪慧之外,除了他师从柏拉图多年所学之外,还有他统一希腊的学生亚历山大的大力支持。在优良设备、强大团队和充足资金的支持下,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为逻辑学、科学、美学和哲学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逻辑学指的是正确思考的方法和艺术。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等逻辑学著作中提出了三段论。勒南说:“亚里士多德将科学带给人类”。在生物学领域,亚里士多德创造了胚胎学,并且已经看到生物的渐变和相似,遗憾没有得出一个进化论版的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他提出习惯为“第二本性”,认为通过选择朋友、书籍、职业和娱乐方式来塑造自己的性格。在美学方面,他认为艺术创新发源于造型的冲动和感情表达的渴望,美的形式从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模仿、是对自然的映射。在伦理学领域,他认为生命的目标不是为了善而善,而是为了寻求幸福,幸福的主要条件便是理性的生命。他反对极端,而提倡中庸之道才能之道恰当合适有效的方式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在政治学领域,他认为民主制不如贵族制,最好是民主制和贵族制的结合,投票权应该只限制在具有聪明才智的人那里。 杜兰特认为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通知人类理智最长久的人。
第三章 弗兰西斯▪培根弗兰西斯▪培根出身高贵,父亲是勋爵,母亲是语言学家和神学家,外公曾是英王的老师,姨父伯利伯爵是财政大臣。除了出身有助于他获得良好教育之外,培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成功、希望和活力的时代,在很多领域科学都获得了重大突破。这个时代正期待着某个声音,某个综合一切的灵魂来总结它的精神和决心。 培根没有在第一时间专注于哲学的研究,而是投身于政治。由于个人才华和贵人相助,也经历过牢狱之灾和人生低谷,他最后成为了英国大法官。培根的升迁似乎实现柏拉图的“哲学王”梦想。培根的《论说文集》是他最优美的文学作品,其中也有涉及到读书和交流的观点,从理论上支持了“博畅阅读与读书会研究中心”的不懈努力。他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他又说“那些头脑中充斥着各种思想的人,他的智慧和领悟力能够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变得愈加清晰,甚至迸发灵感;他能够更加灵活地发挥自己的思想,他能够更有有序地指引它们前进;他能够监控自身的思想通过语言向外表达的进程;最后,他能够超越自己,变得更加聪慧;由此可见,一小时的交谈远胜于一整天的沉思”。 培根的《第二哲学》(或《应用哲学》)描绘了一座乌托邦,它将从之前铺垫的科学中孕育而出,而他希望成自己成为这一切的先知,打造“哲学的伟大复兴”。想到培根,我首先想到他提出的经验主义和他的归纳法,还有他的几句话开创了社会心理学。培根强调:要有所成就,一个人就必须有知识。“要命令自然就必须顺从自然”。他清晰认识专门学科的必要性,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员队伍的必要性。他的《新工具》被认为是对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巨大突破,他的《新大西岛》塑造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第四章 斯宾诺莎一位聪明勤奋的犹太教学生被年长者认为是未来之光,是上帝选中的人。这位学生很快就从《旧约》学习到了艰难隐晦的《塔木德经》,学习了庞杂博大神学各个分支包括摩西的犹太教神秘哲学,然后学习了拉丁文,并通过拉丁文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思想遗产。于是,他说的话已经不再得到犹太教会长老的认可,被视为异端学说。斯宾诺莎被开除教籍,并禁止所有教徒与人以任何形式交流。他平静地接受了教会的驱逐,离开了朋友,离开了家,最后在一位异教徒的阁楼上住了下来。这位并不长寿的哲学家到底留下了什么著作和观点,被柯勒鲁斯称为“无价之宝,永世共存”呢? 他的《神学进化论》认为《圣经》的语言有意充满各种比喻和寓意,不仅是因为它富有极高的文学色彩和修饰以东方元素,因此运用夸张的描述性文字,而且因为先知和传教士需要通过唤起人们想象力的方式传播教义。根据他的原理,他说《圣经》的内容与理性并不矛盾。 他的《知性改进论》认为我们所恐惧的事情本身没有好坏,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在当我们认真研究时却停止了追求。心灵懂得越多,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的力量和秩序,就能更好地摆正自己的方向并为自己定下规则,就能更好地将自己从无用的事物中解放出来。所以,唯一的永恒快乐就是追逐知识和理解的愉悦。他对知识进行划分,道听途说的知识、模糊经验的知识,推理反思的知识。虽然推理反思的知识也不可靠,但是优于前两种知识。 他的《伦理学》运用几何形式进行过渡精炼的推理导致了其晦涩难懂。本书认为上帝是万事万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上帝的意志和自然规则是同一的,只是表达的措辞不同。他认为哲学最大的错误在于把人的目的、标准和喜好掺杂到客观宇宙中去;因为有了“邪恶问题”,我们去力争调和生命的恶和上帝的善,而上帝事实上是超越我们微不足道的善与恶之上。本书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同一个进程,从内部看是精神,从外部看物质。每一个事物就它自身而言都是在竭力保存自我的存在,而事物竭力保存的自我存在恰恰是那个事情的真正本质。本书认为快乐是愉悦的存在和伤痛的消除,愉悦与伤痛是相关的,不是绝对的,不是既成的状态而是转换的过程。激情或者感情的好坏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它减弱或增强了我们的力量。自由并不是摆脱常规的规律或过程,而是摆脱部分的激情或冲动。只有在我们知道的情况下,我们才是自由的。正如级次所说:“承受所有赤裸的真相,平静地正视境况:这才是至上的美好”。 他的《政治论》没有写完就早逝了,留下短小精悍、思想丰富的内容让我们不免扼腕叹息。本书认为在自然状态没有罪恶,罪恶只存在于公民国家,由一致意见规定出好坏,每个人对国家负责。人类需要相互需要促进相互帮助,权力的自然秩序演变为权利的道德秩序。国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统治人,或者通过恐惧来约束他们,而是使每个人都摆脱恐惧,他可以生活、行动在完全的安全保障中,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反对言论自由的法律是对所有法律的颠覆,因为人们不会再尊重他们不能加以评论的法律。 第五章 伏尔泰和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比同时代的其他人更加勤奋,也更有成就。他说:“无所事事就相当于不存在。”他在驱逐和监禁的残酷中寻找真理,最后这头狮子狂笑着摧枯拉朽,最后国王、教皇和君主都要迎合他,最后伏尔泰以他的名字获得尊重。 伏尔泰写了很多哲理小说——《查第格》、《老实人》、《小大》、《天真汉》和《现实世界》等。伏尔泰认为所有国家的历史都被虚无的故事扭曲了,他将哲学赋予历史撰写《论道德文集》。准备工作不仅仅是资料的搜集,还需要新的筛选和排列方法。这本奠定现代历史科学的书却让伏尔泰再次遭受驱逐。他来到了瑞士靠近法国的边境,费尔涅,这里逃离了法国的权势,如果瑞士政府找他麻烦就去法国难民所。费尔涅,很快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伏尔泰被拥护为《百科全书》的领袖,并著作了《哲学辞典》。伏尔泰的具体观点,我就不罗列了。同为法国大革命的启蒙者,杜兰特认为伏尔泰是深刻的,卢梭是肤浅的。1778年,八十三岁高龄的伏尔泰终于回到法国巴黎,他已经用尽自然给予他的比前人多得多的狂野、精彩的能量。他感到生命正在离他远去,却仍在不停挣扎。到底伏尔泰没能战胜死神,最后的日子还是到来了:1778年5月30日。 第六章 伊曼努尔▪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一位谦逊瘦小的人,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故乡,却想着将科学从怀疑论中拯救出来、将宗教从理性中拯救出来。他,就是康德。 康德把认知过程分为感觉的先验感性论和知觉的先验逻辑论。感觉是无组织的刺激;知觉是有组织的刺激;概念是有组织的知觉;科学是有组织的知识;智慧则是有组织的生活。每一项都在条理、序列和统一性上更进一步。那么这种条理、序列和统一性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因此,康德认为世界是有条理的,不过并非它本身有条理,而是因为认识世界的思想自身有整理功能,最初阶段的经验分类最终将成为科学和哲学。 康德认为一个行为的好坏不是看结果,也不是看它是否明智,而要看它是否遵从了内在的责任感。这种道德准则不是来自于我们的个人经验,它断然而先验地规定了我们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所有行为。宗教不是建在理论理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带有道德感的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当纯粹的教条和仪式从道德理夺取了宗教评判的权力时,宗教就消失了。奇迹不能证明宗教,因我们不能依赖支撑奇迹的誓言;如果祷告是为了终结所有经验的自然规律,那肯定是徒劳无功的。 “星空在天上,道德律在内心”,关于康德的大胆重建有赞赏有质疑,不过可以说19世纪的哲学思想就围绕着康德的猜想展开。
第七章 叔本华尼采说:“叔本华是一个纯粹的孤独者,没有任何朋友,但一和零之间存在无穷。”这位悲观主义哲学家让我们看到本能的深不可测及其力量的无处不在。 “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认为如果从外在出发,我们永远都掌握不了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付出多大努力,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些图像和名称。“意志是人的心灵中唯一永恒不变的东西”,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的本质,其中生命意志是追求生存和完满生命的意志、意志通过生殖来战胜死亡。如果世界就是意志,那么,这个世界必将痛苦,因为意志本身意味着欲求,欲求是无限的,而欲求的满足是有限的。 人生的出路在于哪里?不是财富,而是智慧。知识虽然因意志而生,但仍可将意志制服。艺术能将知识从意志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艺术能使人忘记自我和自己的物质利益,艺术能提升人的理性。 第八章 赫伯特▪斯宾塞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牛顿、法拉第、焦耳等一大批科学家提出了震惊世界的科学成果,达尔文和拉马克提出了举世瞩目的进化论。然而,错综复杂的科学成就让世人更加困惑。终于,斯宾塞,这位拥有超乎寻常的逻辑推理能力的人,把进化论引入多个学科并进行了整理和发展,他著有《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和《伦理学原理》等。与亚里士多德拥有豪华的研究团队和充裕的各种资源不同,斯宾塞很穷,他从不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谋生上,设想通过作品收入勉强糊口和继续研究。 《第一原理》就像一出宏伟的戏剧,娓娓道出星体、生命、人类的兴盛与衰败、进化养护灭亡。在本书中,斯宾塞试图调和科学与宗教,他认为“调和敌对观点便会得到真理”,科学“法则”只适用于现象界和关联物,神学是能将无法概念化的信仰合理化的神话。在本书中,斯宾塞认为进化让物质从模糊、松散的同质性转变为确定、连贯的异质体。 《生物学原理》开篇里,斯宾塞便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生命是为了适应外在关系而对内在关系的不断调整”。《心理学原理》就像一场慢镜头电影,我们看到神经的生成、适应性反射和本能的进化,以及经历相互抵触的冲动、冲突之后,意识和思维的生成。《社会学原理》是斯宾塞经历二十年打造的著作,他寻找那些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转变为科学图表式的基本发展脉络、因果关系和启发式关联,讨论了教育、神学、经济、政治、民族和宗教等问题。《伦理学原理》找寻一个全新而又符合自然的伦理标准,从而替代传统道德准则。他认为一种行为如果使个人或集体在面对各种不同目的时更为协调统一,该行为便是道德的。他认为利他行为对于自我满足是不可缺少的。 第九章 弗里德里希▪尼采 “真的,善与恶的创造必须首先是一名毁灭者,他必须捣毁一切价值。
因此,最高的恶是最高的善的一部分。这是创造性的善。 让我们谈下去吧,你们这些最聪明的人,无论我们谈得有多糟糕。 沉默更糟糕,一切不可言说的真理都会变成毒药。 让真理打破一切能打破的东西吧!许多房子等着被建造。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就是尼采创造新上帝的福音书。尼采认为强者不会用理性的外衣来掩饰内心的欲望,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即“我要”。传统道德背后是一种隐秘的权力意志,是弱者牵制强者的工具。尼采呼吁超人的诞生,并设想他的贵族制的理想国。理想的社会分为三个阶层:生产者(农民、无产阶级和商人)、官员(军人和机关工作人员)和统治者。统治者掌权,但他们不再政府中担任行政职务,因为政府像仆人一样,其实际工作时卑微的。在这样的社会里,领导者不是官员,而是精通哲学的政治家,他们的权力依赖于他们对财政和军事的控制。 尼采的文字风格是强大的,他的激情与不厌其烦的重复征服了我们。他无意证明什么,他在宣告,他在启示,他凭着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逻辑赢得了我们的心。他献给我们的不只是哲学,不只是诗篇,而是新的信仰、新的希望和新的宗教。 第十章 现代欧洲哲学家:柏格森、克罗齐和勃兰特▪罗素柏格森凭借《创造性进化》赢得了国际名声。他认为“对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来说,存在便是变化,变化便是成长,成长便是无休无止地创造一个人自身”。他认为意识并非无用的附属物,它是一座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剧院。在这座剧院里,人类能够在做出不可改变的选择之前,对各种可供选择的反应进行描绘与测试。他认为自由意志是意识的必然结果:说我们是自由的,只是意味着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克罗齐的哲学是不寻常的。它既是自然主义,也是唯心主义;既是不可知论,也是非决定论;既是实用主义,又是理想主义;既有经济方面,也有审美方面。相对于形而上学和科学,他更喜欢艺术:科学给予我们实用工具,而艺术给予我们美的享受;科学将我们带离个体和真实,使我们进入一个日益精确的抽象世界,直到我们想入种种重要但不切实际的结论之中;而艺术则将我们直接带到某一特定的个体或某一独特的事实面前,将我们直接带往以具体个体为形式的哲学共相。什么是美?克罗齐的回答是:美是把把握了事物本质的意象(或一系列意象)在人类头毛中成形的结果。 罗素通过矫枉过正来强调逻辑的优点,并使数学充满神性。他指出教育应培养大脑科学思维的习惯,而事实上教育被看作一堆堆固有知识的传输手段。这位真诚可爱的哲学家关心人类社会,他在中国执教一年,称中国是他见过的最伟大的国家。
第十一章 当代美国哲学:桑塔亚纳、詹姆斯和杜威桑塔亚纳著有《理性的生活》和《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在理性生活里,这是一个清新的早晨,虽然云雾朦胧,但阳光将会依旧灿烂”。他认为人类思想有一大陷阱,那边是不经批判便认可传统的假设;对深深扎根于传统与惯例之中的人来说,批判无疑是意见新奇的事情。他认为虽然我们只能通过思想来认识世界,但是我们的全部感觉真真切切地存在。对经验真实性的怀疑在德国人那里发展到几乎病态的程度,好像一位疯子为了把手上本不存在的灰尘洗去,永不休止地冲洗着自己的双手。桑塔亚纳用他优美精妙的文字温和与我们分享了他关于《常识中的理性》、《社会中的理性》、《宗教中的理性》、《艺术中的理性》和《科学中的理想》。 詹姆斯认为哲学“只是用最为综合的方法对万物进行的思考”。他总是把具体事物作为自己的思考对象,他是实用主义者。他认为,恰如“正确”只不过给我们带来行为上的便利,真理也不过是能给我们带来思维上的便利。他认为,除非信仰它会不经意地与我们其他重要的切身利益冲突,我们最好还是信仰那种观念。詹姆斯去世时,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张纸,上面是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或许也是他最富个性的一句话:“世上本无结论可言。在我们应该终结的事物中,有什么终结了呢?命运不能预测,劝告无法赐予。永别了!” 杜威最伟大的著作要属《民主与教育》,他将众多哲学思路汇聚在一起,聚焦于一个目标:培养更为优秀的一代。杜威不仅极大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他还活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在中国执教两年。杜威把“发展”奉为人间最高美德。他说“完美不是最终目标,不断完善、不断成熟、不断美好的过程才是人生的目的。” 我的最后感言一段精彩美妙的旅程结束了!一路上,我领略了古典壮观的雅典哲学、体检了坚硬岩石感的康德哲学、感受了狂风暴雨般尼采的强力意志…… 以“爱智慧”的名义,不同经历和个性的哲学家向我们传递着他们的思考,展现出他们的图像,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景点。这次只是一次走马观花的旅行,就像在横店影视城感受世界,只能是肤浅的碎片的享受。 我走了,我还会来。若有缘,我再向哲人们讨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