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又来了。数不胜数的书籍从印刷厂的轰鸣声中出炉,飘着新鲜的油墨香,赶赴这场有着15万种图书的聚会。虽然网购流行多年,可每年这个时候,出版社总带着新书如约而至。他们从不会寂寞,因为,自会有许多爱书之人从城市各处赶来,买书、会友、或是仅仅去看看那书山书海,享受被书包围的感觉。 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就像是为自己营造一个逃避生活中所有愁苦的庇护所。” 读书人总会在书中获得独有的愉悦,有的直接与阅读有关,有的则是因为阅读而延伸出一个朋友圈、一方精神归宿。有人爱读书,自己偷着乐,也有人乐于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当我们读到这些文字,就像是跟着他们浏览了一遍这些书籍,曾经美好的阅读记忆也被勾起。 《毛姆读书随笔》 作者:[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刘文荣 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12月 英国作家毛姆以辛辣风趣的小说闻名,其实,他的散文也同样有趣、好读。这本书汇集了毛姆32篇散文作品,都以讨论阅读感受、评论文学作品为主旨。即便你没有读过他提到的这些书籍,你依然可以读明白他所要表达的东西。这就是毛姆平民化的语言和流畅文笔在起作用。 毛姆只向读者推荐他所认为的世界一流的作品,比如,出现在这本书里的《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呼啸山庄》等。不过他也强调,每个读者的口味不同, “如果你或者别人看了我在这里写的,于是便去读我推荐的书而读不下去的话,那就把它放下。”这就是毛姆阅读的态度,除非为了学习知识,他不读不给自己带来享受的书籍。而且,他也并不认为阅读畅销书以及与著名评论家品味向左是什么丢脸的事儿。事实上,“对于文学欣赏,最令人不齿的行为就是虚伪”。当然,他所说的享受,也并非庸俗、肉欲的享受,而是智性意义上的愉悦。因为,唯有后者才更为完美、持久。 《失书记.得书记》 作者:韦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9月 韦力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古籍收藏家。说他重要,不光因为他广罗珍本,还不断游历、研究、著书,积攒了很大的影响力。他的著作很多,《失书记•得书记》(全2册)是其中评价较高的一部。这本书以藏书为线索,说的却是中国书友的交往故事,以及拍卖场上的种种秘闻。比如,北京的书友们时常会在拍卖会开始前“密谋”如何组织竞拍,控制场面,以免朋友之间相互竞争,造成损失。 上册《失书记》,韦力自剖40个失去古书的收藏故事。下册《得书记》则讲述了自己得到25部珍本的经过。在对得失的叙述间,韦力对古籍的研究、藏书过程中的紧张与纠结都徐徐展现。同时,图书馆、藏书圈、拍卖行的群像也在这一过程中被勾勒出来。 《莎士比亚书店》 作者:[美] 西尔维亚·毕奇 译者:恺蒂 译林出版社 2014年4月 1919年至1941年间,西尔维娅.毕奇在巴黎开了莎士比亚书店,那里既是书店,也是图书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来这里买书、借书、会友、聊天。庞德、乔伊斯、海明威、斯坦因、菲茨杰拉德、托马斯.伍尔夫等名流都在这家书店聚会。那里成了作家们的另一个家,是他们收取邮件的稳定通讯地址。在海明威的眼中,这位女店主“有一张生动的,如同雕塑般轮廓清晰的脸,她褐色的眼睛如同小动物般充满活力,又如同小女孩般充满快乐。”、“她很喜欢开玩笑,也喜欢八卦,在我认识的所有人中,没有人比她对我更好。” 《莎士比亚书店》是西尔维亚的回忆录,在书中,她以率直风趣的文笔,将繁华热闹的左岸风景徐徐展开:乔伊斯禁书《尤利西斯》的出版盛况;安塞尔《机械芭蕾》的疯狂演出;海明威解放迪皮特朗街的神勇英姿;醉酒差点跳下楼的菲兹杰拉德,拿乌龟捉弄人的纪德。在这家书店里,西尔维亚看遍作家百态,记录下20世纪法国文坛的盛况。 《知堂书话》 作者:周作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 这是周作人的书话随笔集, 汇集了他几乎所有谈书的文章,编为读新书和旧小说、谈日本的书、读西洋的书、谈古旧书四辑。周作人读书很多,古今中外、文艺历史、闲谈锁记,无所不读。这本书里,凡是关于读书的,他也无所不及。他会介绍他读到的好书,谈论童书、教科书、书价、或者教读者读书的方法。这些文章大都篇幅不大,读来清新、平实而生活化。读《知堂书话》中的文字还能对周作人的生活经历、民国出版业和书店业的情况有所了解。比如,在《北京的外国书价》一文中,他就描述了当时北京的书店和书价:“北京的这几家书店说来,东交民巷的万国图书公司比较的稍为公道, 譬如美金二元的《哥德传》卖价四元,美金一元七五的黑人小说《巴托华拉》 (Batohala)卖价三元七角,还不能算贵,虽然在那里卖的《现代丛书》和 叨息尼支(Taush-nitz)板”的书比别处要更贵一点。”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如今说来,倒是一种独特的历史信息,也折射了周作人的个性特征。 《书店——我就是想开一家书店》 作者:[英] 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 译者:尹晓冬 新星出版社 2010年3月 这是一部有关书店的、带着悲伤情绪的小说。“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只不过,在涉及自我保护这一类问题时,善良的心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故事开始之前,菲兹杰拉德就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哈堡小镇的弗萝伦丝有一天突然想要在镇上开一家书店。这个小镇已经100年没有一个书店了,小镇居民都显得庸俗,对新鲜事物丧失了欲望。弗萝伦丝不得不与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打交道。就在一切因为她的勇敢和勤奋有所好转后,一切又都变了。书店的土地最终被征用,小书店还是消失了。 小镇究竟需要书店吗? 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善良的弗萝伦丝则为自己过去的努力而羞愧,因为她伤心地看到,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根本不需要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