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书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让你不自觉地走进、不忍离开。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7本让你读完元气满满的著作,让我们一起在书中体悟生命、怀抱希望,竭尽所能地去生活。 1.《自卑与超越》 [奥地利] 阿弗尔雷德·阿德勒 推荐语:经常会有人呼喊“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阿德勒断言,人们只有在遭受到失败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疑问。细想确实如此。本书打破弗洛伊德泛性论,提出人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超越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优越感是每个人在一种内驱力的策动下力求达到的目标,它因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不同。人的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本书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笔记: 想和别人在一起的欲望,并不一定是对别人真正有兴趣的证明。 很少有人没有做过由高处摔下的梦。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它表示这个人的心灵保守并担心遭受失败,而不是全心全力要克服困难。 有野心的孩子都是懒惰的孩子。懒惰是野心再加上勇气丧失所得出的结果,野心高得使人看不出有实现的希望时,自然会令人心灰意冷。 2.《自由的夜行》 作者:史铁生 推荐语:本书向读者展现的是《我与地坛》之外的史铁生。以往,他以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作家被人们熟知,而在这本书中,读者能领略到他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生命行者的别样魅力。人的一生,活没活好并没有一个外在标准,而只能由自己来认定它是否“有意义”。生命迟早会向人索要意义,当那一刻到来,你会怎样回答生命的拷问?生命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限的身在,一种是无限的行魂。我们又该为自己短暂的一生寻求什么样的意义呢?命运并不受贿,唯信心者能受其恩典。而信心,既不需要事先的许诺,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这本书收录了史铁生先生散文30篇,它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份礼物,是孤独者的良药,亦是彷徨者的信心。 笔记: 生死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死亡。 器物之妙,终归是要落实于心的。若把违心所得打造成枷锁,一辈子可真就要以奴为居了。 信仰绝非自由就够,唯在那条危难频频的西行路上方可了悟。 3.《天空的另一半》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雪莉·邓恩 推荐语:震撼的叙述,翔实的记录,悲伤与希望交织的生命万象。一本给你自己(没错,不是别人)的希望之书。“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笔记: 如同男性一样,女性也接受并传播厌女价值观。这不是一个二分法的世界,并非男人施虐、女人受虐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更为杂乱的境地,其压制女性的社会习俗是男女共同遵守的。 整个卡斯特巴纳加的妇女皆喊着同一口号:我们一起杀了他,逮捕我们全部吧! 4.《金色梦乡》 [日] 伊坂幸太郎 推荐语:日本知名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场一个普通人奇迹般的逃亡。平凡的快递员青柳雅春突然被栽赃为暗杀首相的凶手,无奈开始逃亡。一路上,不起眼的小小善意逐渐汇聚起来,在像巨人般无比强大的敌人面前,如同烟火般绚烂璀璨,帮助青柳在黑暗中前行,做成了几乎不可能做到的奇迹。 对于《金色梦乡》的创作初衷,伊坂幸太郎在访谈中说道:“人类有多不成熟、这个世界有多艰辛,不用说也知道。如果读者读了《金色梦乡》会感到‘虽然艰难,但明天也要努力’,我就满足了。” 笔记: 如果说真的有某个值得回去的故乡,我能够想到的只有那时候的我们。 “Golden slumbers fill your eyes. Smiles awake you when you rise.”金色梦乡,浮现眼前,你醒来时,请带着微笑。 5.《奇想之年》 [美] 琼·狄迪恩 推荐语:圣诞节前的几天,约翰和狄迪恩夫妇看着女儿金塔纳病倒了,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在新年夜的前一晚,夫妇俩从医院探望女儿归来、坐在桌边准备吃饭时,约翰突发了致命的冠心病。就在一瞬间,狄迪恩失去了共同生活四十年的丈夫……随后的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间,她对死亡、疾病、运气、婚姻、悲哀等的原有理解统统动摇。她向书籍求援,如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兹的《我们死亡的时刻》、弗洛伊德的《哀悼与抑郁症》等著作。狄迪恩意识到,悲哀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要积极行动起来予以消解,而不能坐等伤口在时间流逝中被抚平。于是,《奇想之年》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本充满力量的纪实作品,记录了狄迪恩生命中艰难的一年,讲述内心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一个人历劫后的重生与成长。《奇想之年》将带领我们直面残忍的考验与别离,并带给我们震撼人心的坚强与勇气。 笔记: 人生在一刹那间改变。那一刹那稀松平常。 花环会变黑,地壳板块会移动,深层洋流会涌动,岛屿会消失,房间会被遗忘。 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让死者活下去:我们努力让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让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 6.《小鸟旅馆》 [法] 安德雷·布歇 推荐语:在小男孩特里斯唐眼中,将自己藏匿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游戏。然而在他六岁那年,母亲为保护他而不幸身亡,目睹了这一惨剧的男孩内心深受打击,于是他躲进了自己的世界——在树梢上,两只无家可归的小鸟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一天,父亲救回了一位被迫为娼的俄罗斯女孩,三人一起建造了流淌着爵士乐的“小鸟旅馆”。在这个藏匿悲伤的地方,特里斯唐终于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藏匿起来不忍展示的伤口,他们一边孤独地平复创痛,一边用微笑和温暖来面对命运无常。男孩在懵懂中逐渐成长,大自然和人们内心世界的诗意和力量终能抚平生活的残酷。 笔记: 我的记忆,真实的记忆——不是那些人们臆想出来好让自己更有面子的东西——开始于我六岁一个星期天的午后。 我就像是一个陀螺,被人抽去了弹簧,停滞了下来,坏掉了,甚至更糟。 7.《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 推荐语:清朝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文学作品,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本书以作者沈复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素食、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飘零他乡,悲切动人。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 《浮生六记》的一大艺术魅力是塑造了一位真率纯洁而浪漫的家庭妇女形象——芸。她聪慧好学,热爱生活,欣赏自然美艺术美,而又勤检持家,恭敬知礼,却因为不世故不设防而经历种种坎坷的生活风波,英年早逝。芸娘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能在书中与之相识,不知是否该额手称庆? 笔记: “君画我绣,以为诗救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今中道相离,忽焉长别,不能终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妇,此心实觉耿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