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至爱梵高,暴雪将至,寻梦环游记,妖猫传,解忧杂货铺…… 上面这些电影名字最近在我们生活中很热闹,认识的人里总有谁看过。 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平时喜爱看电影。朋友当中总有几个人最大的爱好是看电影。并且他们是认真的看。 他们会找来经典电影反复观看,还会去电影展观看找不到片源的小众电影。电影票是他们仔细保存的收藏。 就算不是热爱电影的人,朋友聚在一起聊天也多会包含电影话题。最近看了哪部电影,电影拍得如何,最喜欢谁的表演,电影和原著的差距,某某某的票房又飙到多高…… 并且看电影还有助于谈对象。 既然电影的角色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常客,会优雅的评判、有格调的谈论电影就变成了我们的日常需求。谈论电影不再是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 我们也操心大家看完电影后能不能好好的谈论电影,陆陆续续出了不少相关图书,作者都是业界公认聊电影聊得有水平的人,跟着他们学,以后再不会担心尬聊啦~ 01 逆光跳切:杨远婴电影文选 作者:杨远婴 中国电影学界的重要旗手,全面深入了解电影的影迷必读书。 杨远婴是当代中国电影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西方电影理论最重要的引介人、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界的重要旗手;其80年代主编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开启新时期电影理论研究先河,在学界及影迷中间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集结杨远婴三十年电影研究精华,从电影理论到电影史,从电影文本到电影人,都有极为精当、深刻的思考与书写,是影迷系统了解电影常识的必读书。文字极为精炼、清雅,堪称学术著作中的文学性典范。 02 建构电影的意义:对电影解读方式的反思 作者:〔美〕大卫·波德维尔 一部只有波德维尔才能完成的脉络清晰、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而又严谨的电影批评著作。 电影研究教父级人物大卫·波德维尔唯一一部关于电影阐释与批评的著作。 在书中,波德维尔结合大量的案例,以探本溯源的民族志学者的理性冷静,回溯并检视了西方电影史上的电影阐释和批评实践,对受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文化主义等理论影响的各种电影解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出电影批评是如何成为一种机制惯例和逻辑推理活动的。而在文末,波德维尔更是提出“不要解读电影”,提醒读者在阐释性批评之外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03 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 作者:赛人 赛人,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资深策划人,曾任《新电影》杂志主笔、《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自幼痴迷电影,对中国电影的阅片量少有人及,因工作需要采访过众多不同世代的电影人,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撰写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类文章,是公认的当代中国电影评论界的重要旗手。 本书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影人部分以“以人为本”为题,对大陆、**、香港等地不同世代的电影人代表进行精描,以此勾勒中国电影人的独特样貌;影片部分以“如影随形”为题,以数部电影杰作为范本,多角度剖析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与外在肌理。 04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 作者:戴锦华 本书是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代表作品,是中国电影专著中堪称经典的作品,输出过多个国家。 戴锦华,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兼职教授,并曾在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专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电影批评》《性别中国》和Cinema and Desire: 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专著十余种,译有《蒙面骑士》。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韩文出版。本书论述的对象是中国电影历史上最辉煌的二十年,也是最受读者关注的时间段。 《雾中风景》涉及的电影现象贯穿了中国新时期20年历史——自1970、1980年代之交的斜塔望出,经过1980、1990年代之交的无地彷徨,绵延穿过整个1990年代,终了于新世纪将临未临之时。这是中国社会历史性转轨的20年,电影作为文化表征,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症候。作者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体认,依靠对理论武器的娴熟运作及对电影文本的敏锐感知,用绵密的意象,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图景,已成为研究新时期电影的必备文本。 05 走出上海:早期电影的另类景观 作者:叶月瑜 冯筱才 编者:刘辉 《走出上海》 突破中国电影史向来以上海为中心的叙事起点,以民国报纸作为研究的新起点,关注香港、广州、杭州、天津这些城市的早期影业生态,并勾勒以城市为框架的早期电影史。本书内容采用第一手数据,以新挖掘的资料挑战现行史论,将电影研究从艺术和政治的单一视角中释放出来,建构早期电影的另类景观。 中国早期电影研究多以上海电影为重心,而忽略其他地域的电影历史,本书以上海以外的城市电影为研究主体,视角独特,填补空白。 06 国际电影学百强名校名师 主编:李二仕、梅峰、钟大丰 本书不只是一本留学指南,也勾勒出一个世界电影教育格局的概括图景。作者从学习电影制作和以电影为研究对象两个不同角度选取了国际电影学一百所院校和一百位学者。 详细介绍了学校的教育层次、专业设置、发展情况、申请条件和学者的研究方向、研究现状、研究成果。这些院校和学者不只来自欧美传统电影强国,也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他国家,使读者以全新的视角了解世界电影教育的现状。 07 光影绵长:李道新电影文章自选集 作者:李道新 本书是北京大学著名电影学者李道新教授迄今为止所做电影研究中的精选文章结集,也是“北大学人电影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分为“电影史:理论方法”和“电影史:研究实践”两部分,共计23篇文章。其中的重要论述包括了《中国电影:历史撰述的开端》《民国报纸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叙述》《帝国的乡村凝视与殖民的都会显影》《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等。 本书可视为李道新教授电影学术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与全新梳理,从中可以隐现出宏大的中国电影通史写作的理论构架与史料脉络,以及为此所做的精心准备,为拓展中国电影研究的学术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8 电影理论解读 作者:罗伯特·斯塔姆 译者:陈儒修、郭幼龙 本书作者罗伯特·斯塔姆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电影理论研究专家之一,在欧美电影学界富有盛誉。他的研究跨越学科建制,从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总结、归纳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具有重大的学术规范价值。 世界电影理论权威读本,影迷必读,电影学专业考研必备参考书。一册在手,通晓电影理论的基本脉络及完整知识点。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最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09 日本电影纵横谈 作者:舒明 日本电影研究专家舒明全新力作,完整勾勒日本电影史的细节与全貌。 第一辑分析日本电影史上十大电影的变迁;第二辑评述大师级导演十人;第三辑除特别研究改编自文学作品的30部电影外,也评论了21部昭和影片与31部平成影片。 汇集作者对日本电影长达半个世纪的观察与思考,从日本电影的“历史、人物、作品”三个方面描绘日本电影地图与风貌,涵盖日本电影100年。 10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 作者:〔新加坡〕张建德 译者:苏涛 从独特的角度还原香港百年发展历史,呈现出非同一般的香港电影景观。 有着“东方好莱坞”之誉的香港电影,走过了不同寻常的百年历史。与一般的香港电影史著作全面介绍香港电影的百年发展不同,本书侧重关注香港电影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为世界影坛所瞩目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南北方的交流、特殊的电影类型、杰出的电影作者、边缘的电影风格),重点探讨了使香港电影独一无二的那些电影类型(武侠片、动作片、喜剧片、剧情片等),并对香港电影工业中的重要导演进行了作者论分析(从早期的胡金铨和李翰祥,到新浪潮时期的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第二次新浪潮的王家卫、罗卓瑶,以及吴宇森、杜琪峰、陈果和陈可辛等),呈现出非同一般的香港电影景观。 最后推荐五本几年前的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到豆瓣上搜索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