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真相和骄阳,令人无法直视的还有死亡,我们忙着活着,我们忘记死亡无所不在。我知道所有人都会死,我总以为我不会。人类的存在时长对于地球来说,只是非常近期的事情;而对于宇宙,更是弹指一挥间。许多存在过的都湮灭了,为什么人类不可以;或者说,为什么你不可以;再或者说,为什么你的死亡一定在未来,而不是现在?孔子语“未知生、焉知死”是儒家入世的哲学,认为“死事难明,语之无益”,但作为生者搞懂这个一直被逃避的终极命题,才能更好的活着啊。 阅读这6本关于死亡的书,从将死、已故的人口中,将这件必然会来临的事情拉近一点,看得再仔细一点,活得再明白一点。 1、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是一名医生,拥有斯坦福、剑桥、耶鲁的语文、生物、哲学和医学学位,在人生的前35年,他是一名学霸、医生以及实验室科学家。忽然一天,癌症末期袭击了他,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他见过很多重症病人,忽然角色转换,他阅读着肺上布满了数不清的肿瘤的CT片子正来自他自己。得知噩耗的时候,妻子正在孕期,他尽力陪伴女儿度过仅存的亲子时光。保罗的笔触像手术刀一样冷静沉稳,他最大的心愿是在死前完成这本书,死神没有给他时间,就像它一贯的习惯。保罗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抓住它,掀开它神秘的斗篷,与它四目相对;而神经外科不仅是大脑与意识的交缠,更在于生与死的纠葛。 2、死亡入门 作者是个法医,检查过2万具以上的尸体,上野结合五十多个典型案例,从何时、何地、何人等八个角度系统介绍了与死者相关的时间、地点、动机、被害人身份、犯罪方法等内容。这是一本关于亡者的书,用生者的眼去看冰冷的僵硬的尸体,生者对于尸体的处理、争夺和抛弃像一面照妖镜,人性的善与恶像躲在草丛里的发着绿光的眼睛。生者为了利益或者掩盖犯罪,对尸体的摆弄和追逐,让人心寒。其中讲到关于“碎尸案”的嫌疑人认定,其实大多数并不是因为其心狠手辣,而是嫌疑人在生理上不具备力量处理或搬运完整的尸体。 3、最好的告别 我们总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好像不去谈起就能避免厄运,就像以前遇到性知识生理课就让自习。所以可能大多数人既没有做到好好活着,也没能做到好好死去。在生命消逝的关头,该如何自处、该如何与医生沟通、该如何与家人共度?这些“生死课”的大题,我们几乎没有思考过。一个故事需要一个好的结尾,一段人生走到句号如何能优雅地迈过,死亡是需要被好好准备的,毕竟每一个下一秒,死亡都在靠近。 4、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这是一本关于母子的书,在死亡近在咫尺的时候,家人与将死之人遭受的震惊和难以接受几乎是同体量的,甚至逝者已逝之后,还有余生需要努力的家人面临更大的挑战。某天,母子两人开始共读同一本书,在母亲在化疗的时候,两人一起讨论这本书,他们谈到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等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彼此的经历、际遇和选择,最后他们真诚地谈论到死亡。家人明明是世上我们最在意的人,而不知如何靠近造成了沉默的遗憾。父母的暮年,如何共度优质的亲子时光,给彼此力量和温暖。 5、此生未完成 作者在确诊乳腺癌后开始的病中日记,一位复旦大学的老师。“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总是忘记“人会死”是人类的恶习之一。良田千倾,日餐不过一斛;华屋万间,夜卧不过五尺,所以“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当年《为啥是我得癌症?》传阅甚广,人类是寻求秩序的动物,所以“为什么是我”几乎是所有被天降厄运的人们发出的第一句疑问,而答案——“为什么不能是你”逼迫你我直面一个残忍的事实,意外的随机性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 6、超越死亡 乍看书名好大的口气,竟想超越死亡?死亡,是一场需要亲朋好友携手完成的大考。在婚礼前夕,作者的妻子却发现罹患乳癌,两人煎熬五年,这本“死亡日记”融合妻子的叙述与作者的解说。威尔伯是知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与妻子崔雅一见钟情,两人在面对死亡时展现的性灵与胸襟的境界令人叹服,崔雅说,人们问“你为什么会得癌症”这样的问题,毫无助益,倒不如问“你要如何运用癌症来成长。可能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能让死神低头,于是死亡被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