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而复杂的原因,无不源于神秘莫测的人性。人性是善,是恶,是美丽,还是丑陋,是变化,还是永恒,这样的争议从未停止。那么,何谓人性呢? 关于何为“人性”的辩论已经延续几千年,诞生的各种理论汗牛充栋,可是它们谁也没能掌握充足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以至政治哲学已经几乎放弃对人性本身的判断、而把人性看做各自哲学体系的“公理”。 所以,小至简单的社会政策,大至对整个制度的设计和构建,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何为人性”这个话题上:人的天性热爱劳动吗?人是天生自私自利的吗?人会自然而然地和别人合作吗?人是被欲望驱使的动物吗?人有道德的本能吗?人生来都是一样的吗?今天,小编为你准备了10本好书,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带你一窥复杂的人性,一起见证人心的力量! 1.到底什么是人性? 人性到底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道德、理性、自我、本能……人性有哪些关键词?若想要人们相信人类本性的存在,我们就必须阐明人类本性究竟是什么,以及这样的信念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 《人类的荣耀》 作者:[美] 迈克尔·加扎尼加 译者:彭雅伦 雅典德尔菲神庙有一句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心理学除了让我们了解他人,更重要的是认知自我。作为人类的一份子,你是否想了解在漫长的进化史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才造就出独一无二的人类? “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迈克尔·加扎尼加在《人类的荣耀》中,对人类本质进行了一场细致而深入的解剖,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切有关“什么是人类”的顶尖科学发现。 《善恶之源》 作者:[美] 保罗·布卢姆 译者:青涂 婴儿有道德感吗?我们是如何成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对道德决策来说无足轻重吗?保罗·布卢姆作者引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开创性研究,证明婴儿早在能开口讲话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断他人行为的好坏,就能产生共情和同情,就能产生原始的正义感。 但人类的先天道德仍然十分有限,有时候还会酿成悲剧,比如我们天生就仇视陌生人,也容易产生偏执和狭隘。布卢姆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进化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想融为一炉,力图探索我们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 《白板》 作者:[美] 史蒂芬·平克 译者:袁冬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性论,以便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我们既应该赞美人性的闪光面,也要勇于承认其阴暗面,但更要明白其复杂与不可预测。人性既是问题所在,也唯有其才是解决之道所在,与生俱来,无可逃避。基因定义了你但不能决定你,你依然是自由的。 在《白板》中史蒂芬·平克认为,承认人性并不一定会让我们遭受苦难。相反,当前社会围绕政策施行所引发的争议与权衡,都源于人类的本性。 《人性论》 作者:[英] 大卫·休谟 译者:关文运 这本书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是关于认识、人性、道德的经典著作。 《人性论》分三卷,第一卷重点论述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边界,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第二卷论述了情感的起源、性质以及情感活动,为第三卷论述道德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休谟关于人性的假设,对自私和同理心的研究,以及基于上述研究对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论断,可以说都具有独创和开先河之功。 2.人性究竟多复杂? 多变的情绪、 无私自私的统一体,“我们既自私又无私”、“我们害怕孤独又享受孤独”……有时觉得“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有时也会衷心感慨“活着真好”。作为一个人,究竟为何这么复杂? 《正义之心》 作者:[美] 乔纳森·海特 译者:舒明月 / 胡晓旭 在每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都存在竞争,我们是擅长个体竞争的灵长类动物的子孙。这造成了人类天性中丑陋的一面。 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TED演讲人乔纳森·海特认为,我们并非像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和正义,正义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道德”有时会是制造纷争的根源,因为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这让我们轻易去批评、厌恶、甚至干涉相异于己的信念,这也正是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冲突的原因。 《好人为什么会作恶》 作者:[美] 托马斯·布拉斯 译者:赵萍萍 为什么熊培云说:世界离独裁只有7天? 为什么连岳说:有人如此为纳粹屠杀犹太人辩护? 为什么许知远说:我们应该更清醒、理智地看待我们的世界?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距今已五十余年,它不断警醒世人,组织化环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而组织化中潜伏着一种内在的危险。按米尔格拉姆的说法,当个体“融入”一个组织架构时,这个曾经自主独立的人就变成了一个新“生物”,这个“生物”不再受个人道德观念的束缚,不再受人性的制约,其内心充满的,只是对服从的认可。 《自私的基因》 作者:[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卢允中 / 张岱云 / 陈复加 / 罗小舟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满想象力。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他惊世骇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人类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3.了解人性有何用? 了解人性的起源、知悉人性的复杂,我们会发现,人性是有弱点的,黑暗面存在,但我们愿意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掌握,既认清自己,又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拥有好的影响力以及沟通能力! 《情境影响力》 作者:[美] 萨姆·萨默斯 译者:王非 我们市场容易忽略了社会情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从而过于简单化和一致性地看待人性。 萨默斯在《情境影响力》中告诉我们,发现情境,有利于帮助我们打破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式和习惯。我们会看到,情境如何塑造了我们私人的自我感觉,如何粉饰了我们对性别差异的观念,以及如何决定了我们爱谁、恨谁。情境也决定了我们是做英雄,还是做胆小鬼;身处在人群之中的我们和独处时的我们,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当自我来敲门》 作者:[美]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译者:李婷燕 “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从哲学家到科学家再到普通大众,对这个问题都很好奇。达马西奥的尝试掀开了答案的一角。 在《当自我来敲门》这本书中,作者达马西奥表明,人的心智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社会的科学、伦理、法律等理论,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主观理念,不是什么幽灵,而是人类逐渐演化的结果。更是善意地提醒我们,用生物学来解释意识,将心智自然化,并不会有损人的尊严,反倒是传统人文主义与现代科学的一种调和——因为“心智-躯体-大脑”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提示我们要敬畏与人性相关的一切;同时也令我们致敬无数代人为了让生命更有价值所做的不懈努力。 《人的七张面孔》 作者:[美] 约翰·戈特曼 / [美] 琼·德克莱尔 译者:李婷燕 · 人们在试图隐藏自己的情感时,可能会表现出复杂的表情; · 只要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完成任何有意义的工作,他们迟早会产生矛盾冲突。 这些事实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什么?通过阅读《人的七张面孔》这本被媒体誉为“人际关系领域最具价值的一本书”,你将找到答案。想想那些令人头疼的人际关系,想想那些矛盾冲突的出现,你会发现,读懂一些表面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问题的解决也会变得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