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是隋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杨柳垂地,杨花飘飞的春景,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后两句写春已尽而人未归,表现了主人公盼望远行人归来的焦灼心理。全诗通俗易懂,情深意切。
1、隋无名氏送别诗带拼音版sòng bié shī 送别诗 suí dài:yì míng 隋代:佚名 yáng liǔ qīng qīng zhuó dì chuí,yáng huā màn màn jiǎo tiān fēi。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liǔ tiáo zhé jìn huā fēi jìn,jiè wèn xíng rén guī bù guī?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隋无名氏送别诗翻译译文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释 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3、隋无名氏送别诗赏析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派春天景象:垂柳曳地,杨花漫天。诗人用比兴手法,借垂柳喻自己,指杨花为对方。诗中竭力渲染抒情女主人公怀念和怨恚之深切。首句写青青的柳条低垂于地,俨似埋头沉思的妇女,其意象是何等柔顺,次句写濛濛的杨花飘飞于天,俨似久游不归的丈夫,其意象是何等轻狂。此二句,当是追溯春天的情况。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的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的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昧,自不寻常。 这首诗的格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要求。其兴象,也跟唐人的作品接近。比照王昌龄所作《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可见这两首诗在兴象方面确有近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隋诗衰飒,很有点“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味道。诗中既没有盛唐诗人那般昂扬的气象,也缺少唐代女子那股大胆追求的热情。 创作背景 据崔琼《东虚记》说:“此诗作于大业(605-618)末年。实指炀帝巡游无度,缙绅瘁况已甚,下逮闭阎,而佞人、曲士,播弄威福,欺君上以取荣贵。上二句尽之。又谓民财穷窘,至是方有《五子之歌》之忧,而望其返国也。”此说未必确实。即使曾有过此类情事,也应该是此诗流播于前,其后始被缙绅们穿凿附会地引用,以寄托他们对飘摇欲坠的杨广政权的眷恋而已。若就诗论诗,这无疑是一首女怀男之诗。它叙一位女子对其心上人的别后思念。诗的题目“送别”,恐也是后人所加,它和崔琼《东虚记》所说本事,都不足凭信。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