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到渔家》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写诗人投宿而从一个侧面反映渔民生活的诗,首联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次联写渔民之劳碌;第三联写所见之环境;末联写渔家归来之状。诗人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前人较少触及的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题材新颖,艺术构思独到。此诗用语浅而流畅,灵动而圆转。
1、张籍夜到渔家古诗带拼音版yè dào yú jiā 夜到渔家 táng dài:zhāng jí 唐代:张籍 yú jiā zài jiāng kǒu , cháo shuǐ rù chái fēi 。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xíng kè yù tóu sù , zhǔ rén yóu wèi guī 。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zhú shēn cūn lù yuǎn , yuè chū diào chuán xī 。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yáo jiàn xún shā àn , chūn fēng dòng cǎo yī 。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2、张籍夜到渔家古诗翻译译文 渔家就住在江口岸边,涨潮时分江水就漫过柴门。 赶路的行人想在此借宿,但是主人迟迟未归。 竹林寂寂,村边的小道曲曲折折的向远方蜿蜒,明月悬空,依稀看得江上渔船点点。 远远望去,渔夫似在寻找沙岸泊船,春风轻拂,吹动着他们的蓑衣。 注释 柴扉:柴门。 竹深:竹林幽深。 寻沙岸:是说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 动草衣:草衣,即蓑衣。春风吹动着他身上的蓑衣。
3、张籍夜到渔家古诗赏析赏析 诗人一开头就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捕鱼。时值潮涨,江潮浸湿了柴门。 “行客欲投宿”,暗示时已临晚,而“主人犹未归”,则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渔时间之长,其劳动之辛苦不言而喻。 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在屋外踯躅,等待,观看四周环境: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亮出来了,诗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用一个“远”字,隐隐写出诗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境。“月出”表示已到了夜里。“钓船稀”则和“主人犹未归”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 面对这冷落凄清的境界,诗人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不停眺望江口,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驶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好像是期待已久的渔人回来了,诗人喜悦的心情陡然而生。结尾一句,形象生动,调子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春风动草衣”句写得尤为传神。正如清人田雯评价张籍诗歌特色时所指出的那样:“名言妙句,侧见横生,浅淡精洁之至。”(《古欢堂集》) 创作背景 春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行旅至江边,时已临晚,急于到渔家投宿,等主人归来之时,眼见周围景色,萧索而落寞,面对这冷落凄清的境界,想到渔家之艰辛,诗人遂用笔墨描绘了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