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是南宋初年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南渡避难于巴陵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二月里风雨凄凄,春寒料峭;后两句写园中的海棠却冒雨盛开,无限生机,给作者以启迪和鼓舞。全诗借海棠以咏志,写来浑厚醇雅,蕴藉含蓄,读来令人余味无尽。
1、春寒陈与义古诗带拼音版chūn hán 春寒 sòng dài:chén yǔ yì 宋代:陈与义 èr yuè bā líng rì rì fēng , chūn hán wèi liǎo qiè yuán gōng 。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hǎi táng bù xī yān zhī sè , dú lì méng méng xì yǔ zhōng 。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2、春寒陈与义古诗翻译译文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独自在寒风冷雨中默默开放着。 注释 选自《简斋集》。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宋代诗人。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3、春寒陈与义古诗赏析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铺垫。“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联系到下文,不仅有风,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风雨,凄冷无比。更何况诗人还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由己及物,想到满园即将吐蕊发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担心。“怯园公”此三字,道出了诗人心境:既怯花不发,又怯花发遭雨打。 尽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诗人还是希望寻觅到些许的安慰。当他看到园中海棠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祁词《锦缠道》曰:“海棠经雨胭脂透。”海棠经雨打风吹,像湿透的胭脂一样,会有所残败。但诗人眼中的海棠,却是那样的傲然不屈:“不惜”娇色、“独立”风雨。花木不会有什么情感,有情的只是诗人,诗人“情眼观物”,便万物皆有情了。此时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诗人的化身——风流,雅致,却还有孤傲的品格。 此诗作者开海棠喻己之风,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而陈简斋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仅风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时的写照。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诗的上乘之作。联系到“靖康之难”后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乡,这首诗也就获得了超越个人情怀的普遍品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初建未稳,尚在风雨飘摇之势,金兵大有席卷江北之际。诗人被迫避乱于岳州,借住于郡守王接后园的君子亭,自号“园公”。是年春二月,诗人看到园中独立于春寒细雨中的海棠,不由得感物起兴,推人及花,写下了这首诗。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