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虚伪的励志,为荒凉之地筑梦。著名学者傅铿作序推荐。 好书推荐网2015年1月17日书讯:近日,朱科新书《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朱科,湖北襄阳人,1985年出生,2011年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大)文学院硕士毕业,现为书评人、媒体人。 编辑推荐
★ 拒绝虚伪的励志,拒绝谎言。85后学人影评书评随笔集,为荒凉之地筑梦 ★ 著名学者傅铿作序推荐 {(朱科)触觉敏感,品味高雅,视野广阔,胸怀道义,行文激昂,文字处处显现机智, 年轻人血液中的激情在书里化成了一片片灿然辉煌的带刺玫瑰。} ★ 既有韩寒式嬉笑怒骂,又有周濂式理性分析 ★ 既有马家辉式小资情调,又有梁文道式人文关怀" 内容提要《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为作者关于近年来图书、电影的评论集,左手妙论昆汀塔伦蒂诺、贾樟柯、陈凯歌、杜琪峰,右手辣评冯友兰、杜维明、翁贝托艾柯、萨拉马戈、熊秉元、雅各布斯……畅销元素与思维深度兼而有之。既有韩寒式的嬉笑怒骂,也有周濂式的理性分析,既有马家辉式的小资情调,也有梁文道式的人文关怀。 章节试读生活在中国的人们,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有从小被灌输各种励志故事的经历。所谓“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上一辈的人总是殷切希望,子女能够在孩提时期树立远大的志向,长大后成名成家,光耀门楣。于是,人们发掘了各个领域的明星们,小时候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故事,以便让更多人学习、复制他们的成功。然而,这一类的故事水分太多,有些干脆是人为编造的美丽谎言。当小孩逐渐长大成人,真切体会到,在拼爹时代,个人的诚实努力与实现成功,其实没有多少关系时,已经没有心力去批驳那些励志谎言了。于是,“励志”一词成了无人戳穿的“皇帝新衣”,一代又一代“正能量”的牺牲品前仆后继。拿《灯火阑珊处——当代学人自述》中的学人、读书人为例:余英时的父亲余协中,是燕京大学、美国卡拉格大学、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曾任国立师范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历任中国国防设计委员会外交组委员、国立编译馆编辑、昆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远征军外交联络员等职。许倬云的父亲许凤藻,是知名海军将领,20岁时就陪着孙中山先生,上游到宜昌,下游到浙江海面,东边到连云港,陪他看江山的形势。其后,又参加了北伐,抗战时期担任第五战区经济管理要职。邓晓芒的父亲是打入国民党军队里的中共地下党员,曾在东北前线成功策动了所在的国民党部队一万多人起义。他做过报纸编辑,办过书店。南下后到了湖南,就在《新湖南报》工作。李锐是《新湖南报》的第一任社长,第二任是华中工学院创办人朱九思,邓晓芒的父亲是第三任社长。许纪霖的父亲是个工科高级知识分子,1943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机电系,1947年清华大学毕业。许纪霖的家在上海虹口区山阴路,在那居住的大都是知识分子,尤以高级知识分子居多。他经常开玩笑称与鲁迅是邻居,“他住9号,我住3号,虽然不是同一个时代,家庭和周边的知识氛围对我影响比较大。”如果非要细细搜罗学人的背景,还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清单。当然,他们虽然拥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家世,但是他们能在学界扬名立万,多半还是凭的自己后天的努力,只是起点比普通人高一些罢了。但是这一层,学人自己少有提及,后辈鲜有人知,于是大家便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与他们是在一个起跑线上了。因此,学人的充满励志的求学经历与其学术观点一样,只可远观,或者听其一半,不能全信。励志是一种无聊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容易上瘾的疯病。必须重新认识它,拒绝它,以求得自我的疗救。拒绝励志,是拒绝对实现人生价值的粗暴而简单化的描述,是拒绝超离现实基础的妄想与执念,是拒绝对政客精心编织的公平正义诳语的轻信与盲从。拒绝励志,是个人对各阶段理想与严酷现状保持相对的清醒与冷静,默默无闻却也充满反叛的力量。 专业点评朱科君的随笔集《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评介了中外人文学科中诸多赫赫有名的著作,比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杜维明的《现龙在田》、艾柯的《密涅瓦火柴盒》、美国记者何伟的《江城》,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等一系列开阔人们眼界和思路的读物。本书同时也收入了作者的一些影评文章,其中关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搜索》《天注定》和《被解放的昆汀》等多部影片的评论,文字机趣俏皮,揭示片中的底蕴寓意,令人回味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