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是谁_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号老泉,字明允,1009—1066,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十年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姚县令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有政治抱负。他的文章主要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他提出整套政治革新主张。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审势”、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进取,使宋王朝振兴。苏洵较了解社会实际,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不少观点是切中时弊。 苏洵“颇喜言兵”,在《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贿敌政策实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见解精辟,反对浮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探讨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风格和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擅写五古,质朴苍劲。精深有味,语不虛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为佳作,总的略逊于散文。三苏是谁_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 苏轼,是欧阳修以后北宋中期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诗、词、书、画等,文才颇高。词作多是怀古伤今,史物诗怀,风光抒情……等等,冲破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而容纳丰富社会内容,扩大词的领域。形式力图不受音律约束,使词离开音乐而独立存在。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越,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 苏轼成长在社会矛盾渐趋尖锐的时代。表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发展,实质有辽、夏入侵的外患,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苏轼在家庭与社会熏陶下,早已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主张针对现实弊端进行改革。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仁宗(赵祯)嘉佑年间(1057)与弟苏辙同科及第。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赴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思想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善工以木竹石之类。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三苏是谁_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苏辙,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又有“小苏”之称,(1039-1112)。 苏辙,仁宗(赵祯)嘉佑年间(1057)进士.神宗(赵顼)时,王安石行新法,轼、辙力言不便。又尝罢蔡确、韩缜、吕惠卿等,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以事忤元丰诸臣,累贬徙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苏辙为文与兄轼齐名.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情态描述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也不少,但较逊色以苏轼,诗作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及反映现实生活较深刻。 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乐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