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没有听说过勒庞,但你极有可能听过这本书的名字。 这是一部争议极大却经久不衰的心理学经典。 书中对于乌合之众的定义,就是指因为某些共同利益短暂集合到一起,失去理智的一群人。 勒庞说:“在群体之中,绝不存在理性的人。” 在他看来,所有的群体都是丧失理智的,他们容易被感性情绪牵引,做出疯狂的举动。他将群体看做一群完全没有思考能力的傻瓜。 类似的观点在书中还有很多,这是它引起争议的地方。但考虑到勒庞创作该书时的法国大革命时代背景,你也就理解了他的想法。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时代,没有福利机制和安全保障,人民自然陷入一片恐慌与不安之中。 你也许会问,既然书中观点略显过时,那么还有读的必要吗? 小编告诉你,十分有必要。 矛盾无处不在,即使身处现代化的文明社会,勒庞发现的问题依然无时不刻地出现。 这本书始终警醒着小编,在冲突与矛盾面前,如何彰显一只文明狗应有的姿态。 人为什么会做梦? 在弗洛伊德之前,“梦”始终是各个领域的不解之谜。人类无法解释梦的来源,甚至将做梦列入神学领域进行研究。 直到这本书的出现。 它被古今学者誉为心理学领域精神分析的开山之作。 弗洛伊德在书中提到“梦是欲望的满足”。梦通常是围绕人的潜意识展开,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被满足的愿望与诉求,会化为潜意识在夜里进入梦境得到释放。 由于梦是日常欲望的随意拼凑和整合,因而经常带有荒诞和玄妙的色彩。 就像很多人曾梦见过死亡,你无须恐惧,也不必紧张。它只是预示着你渴望改变目前的某种现状,也许是一段关系的结束,你会因此获得转变与重生。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梦的认知,架起了梦境和潜意识的桥梁。 从此,人类打开了剖析自我精神世界的大门。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个顶级骗子,那他很有可能看过这本心理学神作。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 在这些顺从行为的背后,他认为存在着6大基本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奥妙,作者用一个个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例子替我们一一阐述。 为什么超市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 为什么行骗高手们总是以换装作为一种行骗手段? 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个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 在他的细致讲解下,我们发现,原来每一次顺从行为都有它清晰而又独特的逻辑,原来影响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人发挥效应的。 小编认为,《影响力》这本书不仅能提高你的个人影响力,也能让你在面对他人影响力的时候,从容有效地应对。 它就像一面透视镜,从中你能窥见最本质的自己与他人。 什么是自卑? 阿德勒给出的定义是: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自卑,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情绪。 在小编的认知里,自卑会导致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自卑而一蹶不振,陷入精神抑郁。 二是,由于自卑而不甘堕落,从此奋发图强。 在面对自卑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人习惯于用逃避去掩盖自卑,结果往往就陷入了第一种情况。 而这本书恰好可以帮助你在这种感同身受中拯救自己。 你为什么会自卑?如何和自卑相处?如何超越自卑?所有这些关于自卑的问题,阿德勒都给出了他最为独到的见解。 小编认为,战胜自卑也就意味着战胜自我。 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拒绝自由,逃避自由? 这本书讲述了文艺复兴之后,实现了精神独立的西方人民,由于集体归属感的丢失而倍感孤独与不安。于是他们以牺牲自由为代价,重新投入了集权主义的怀抱。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现象给出了分析: 一个人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他必须放弃自我本身,努力成为别人期待的模样。独立的个人无所依托,很容易就会陷入孤立无援之中。因此,他们希望通过依附权贵去逃避得来不易的自由。 小编认为,与其说这是逃避自由,不如说是逃避孤独。 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变得焦虑和无所适从,不得已将自由交付出去以获得安抚。 然而这并不能帮你重新找回已经丢失的安全感。 弗洛姆在他那个年代就已经看透了现代人的纠结状态,他对人性和自由的洞察,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闪闪发亮。 小编相信,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对自由这个熟悉不过的词产生全新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