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推荐书 首页 名人简介 查看内容

塞林格简介_jd塞林格作品_塞林格九故事

2017-5-9 16:24| 发布者: 好书推荐| 查看: 5653| 评论: 0

摘要: 塞林格简介_jd塞林格作品_塞林格九故事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 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15岁时,入一军事学院学习并获得文凭,1942年,开始军旅 ...

塞林格简介_jd塞林格作品_塞林格九故事

塞林格简介_jd塞林格作品_塞林格九故事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 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15岁时,入一军事学院学习并获得文凭,1942年,开始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之后,正式投入文学创作。他于1951年发表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引起世界性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他发表的著作还包括《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西摩:一个介绍》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至今未出版。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塞林格简介个人资料

塞林格简介_jd塞林格作品_塞林格九故事

中文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外文名:Jerome David Salinger
国    籍:美国
民    族:犹太人
出生地:纽约
出生日期:1919年1月1日
逝世日期:2010年1月27日
职    业:文学 作家
毕业院校: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
主要成就:创作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名著
代表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弗兰妮与卓埃》;《木匠们,把屋梁升高》;

塞林格人物经历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逮香蕉鱼的好日子》。

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弗兰尼与卓埃》(1961年)、《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一个介绍》(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成功。塞林格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塞林格在欧洲期间曾经与一个女医生结婚,但不久便离异。1953年他与一个叫克莱尔·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的女学生相识,两人后来在1955年结婚,但是后来又离婚。1972年塞格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名叫乔伊斯·梅纳德(Joyce Maynard)的耶鲁大学女学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两人开始通信。两人的关系在十个月后破裂。

1999年,塞林格在34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后终于发表了新的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哈普沃兹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在1965年的《纽约时报》上。塞林格将这部作品授权一个小的出版公司。

2000年,塞林格与第二任妻子克莱尔·道格拉斯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一书。书中她披露了很多塞林格不为人知的秘密,像塞林格经常喝自己的尿、很少和克莱尔做爱,禁止她走访亲友等。

名篇《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美国小说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一举成名。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就像模仿少年维特一样,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结集出版的只有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其中的主角都是一些不合时宜的男女青年。塞林格是西方文坛一怪,成名后就过着隐居的生活,使许多“塞林格迷”欲罢不能。当时的美国青少年读者中很多人都和霍尔顿有着一样的境遇。

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终年91岁。

塞林格感情生活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美国作家,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1919年1月1日塞林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 塞林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获得他毕生唯一一张文凭;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不久继续回国读书,先后进了三所学院,都未毕业。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鱼的好日子》。

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弗兰尼与卓埃》(1961年)、《木匠们,把屋梁升高》和《西摩:一个介绍》(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成功。塞林格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1953年,塞林格将早前发表于《纽约客》上的七个短篇加上曾经被拒的《下到小船里》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以《九故事》为名集结出版。《纽约时报》评论道:“《九故事》的出版使塞林格成了批评家的宠儿,他拆解了传统短篇小说的结构,用他独有的方式取而代之,他的短篇小说会随着情绪和语调的微小变化而转折。”(一个插曲:该书的英国版出版时,封面上印了张手绘美女照,塞林格对此大发雷霆,从此规定只允许极简风格的封面。)

1961和1963年,塞林格分别出版了《弗兰妮与祖伊》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两本书各自收录了两篇曾发表于《纽约客》杂志的中篇小说,均属于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故事”的一部分。

塞林格在欧洲期间曾经与一个女医生结婚,但不久便离异。1953年他与一个叫克莱尔·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的女学生相识,两人后来在1955年结婚,但是后来又离婚。1972年塞格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名叫乔伊斯·梅纳德(Joyce Maynard)的耶鲁大学女学生的文章和照片,立即被她吸引,两人开始通信。两人的关系在十个月后破裂。1999年,塞林格在34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后终于发表了新的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哈普沃兹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在1965年的《纽约时报》上。塞林格将这部作品授权一个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现在他的作品都还没有出版。 

2000年,塞林格与第二任妻子克莱尔·道格拉斯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一书。书中她披露了很多塞林格不为人知的秘密,像塞林格经常喝自己的尿、很少和克莱尔做爱,禁止她走访亲友等。 名篇《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美国小说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一举成名。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就像模仿少年维特一样,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结集出版的只有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其中的主角都是一些不合时宜的男女青年。塞林格是西方文坛一怪,成名后就过着隐居的生活,使许多“塞林格迷”欲罢不能。 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终年91岁。

塞林格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 《哈普沃兹16,1924》(1999) 。

中篇集《弗兰妮与卓埃》(1961)、《木匠们,把屋梁升高》 《西摩:一个介绍》(或《西摩小传》)(1963)。

短篇《哈普沃兹16,1924》(1965)。《九故事》(1953)《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弗兰妮》(1955)、《祖伊》(1957)、《西摩:小传》(1959)《为埃斯米而作》。

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出版了《梦的守望者:一本回忆录》。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该书在全球以各种版本发行了六千万册。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仍十分畅销。

小说梗概

主人公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

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作品影响

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主人公霍尔顿那种没有清楚目的的反抗,是当时学生和青少年的典型病症。《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后,大中学学生争相阅读,家长和教师也视小说为“必读教材”,把它当作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钥匙。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创作风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

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塞林格《九故事》

《九故事》内容简介

短篇小说集《九故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初版于一九五三年,其中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七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一共有九个故事,分别是《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献在跟爱斯基塞人开战之前》、《笑面人》、《下到小船里》、《为埃斯米而作——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嘴唇美丽而我的双眸澄碧》、《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特迪》。

这本书对于初次看塞林格小说的人来说,有很多迷惑之处,比如: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里边的西摩为什么要自杀?《笑面人》中酋长与赫德森小姐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还有《下到小船里》,一个才4岁大的孩子成天要往外边跑,莫非在躲避什么?至于《特迪》一篇扑朔迷离的事情就更多了,那个习惯沉思冥想的男孩本身就很奇怪,他不知怎么进入了根本不是孩童所拥有的精神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塞林格这些作品写到的孩童几乎都有着某种异秉,像《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里边的拉蒙娜,像《为埃斯米而作》里边的查尔斯,也都给人怪怪的甚至是荒诞的感觉。小女孩拉蒙娜居然有一个自己虚构的小情人吉米,“生着一双绿眼睛,黑头发,没有雀斑,有一把剑……”她每天伴着这个吉米,一块儿吃东西,一块儿玩耍,睡觉时竟生怕翻身把吉米给压着。很难说这想象中包含着何种寓意或暗示,面对此中的层层迷雾,许多研究者只能隔靴搔痒地往远处扯去,未敢强作解人。不过,评论家布拉德伯利所著《美国现代小说论》一书对《九故事》表示了这样一种看法:“(作者)把儿童的世界看成是真实的世界,而成人的世界则只是一个正从内部毁坏的、把人类之爱永远牺牲于卑劣的肮脏处所。”这个解释其实就是那个名叫特迪的小男孩想要申述的意思。特迪跟人谈到情感与认识,谈到教育问题,认为他的父母“似乎无法按我们本来的面目来爱我们”……在他看来,自从亚当吃了那只苹果之后,人类就让逻辑那玩意儿给套牢了,所以他总要叫人“把苹果呕吐出来”。

塞林格文学创作之路

1951年7月16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小说讲述了出身于纽约中产阶级家庭的十六岁少年霍尔登,被一间精英学校开除后之数日内在纽约城里的生活。他住小旅馆,逛夜店,在电影院消磨时光,与妓女厮混……小说以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事,深入少年的内心世界,道出了青春期成长的苦闷,直指成人世界的伪善(phoniness)。

小说出版后,评论界曾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性描写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有位愤怒的家长专门对小说里的粗口进行了统计:全书共有237个“Goddamn”、58个“bastard”、31个“Chris sake”和6个“fuck”。1970年代,更有数名美国高中教师因在课堂上教授《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被迫辞职。然而时间是最公正的评断。时至二十一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了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Modern Library)也将之纳入二十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的累计销量高达6,500万册。
1953年,塞林格将早前发表于《纽约客》上的七个短篇加上曾经被拒的《下到小船里》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以《九故事》为名集结出版。《纽约时报》评论道:“《九故事》的出版使塞林格成了批评家的宠儿,他拆解了传统短篇小说的结构,用他独有的方式取而代之,他的短篇小说会随着情绪和语调的微小变化而转折。”一个插曲:该书的英国版出版时,封面上印了张手绘美女照,塞林格对此大发雷霆,从此规定只允许极简风格的封面。

《九故事》出版后,塞林格从纽约搬到了新罕布什尔州的小镇科尼什。初来乍到时,塞林格还经常与温莎高中的学生们来往,邀请他们来家听音乐,聊学校里的事。他甚至还接受了温莎高中生、《每日鹰报》记者Shirlie Blaney的采访。当被问及《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否是自传性小说时,塞林格说:“算是吧,当我完成这本小说时,我大大松了口气。我的少年时代和书中的男孩相当类似,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是一种巨大的解脱。”然而这篇本应低调出现在学生报纸上的采访,却被卖给了一张大报,塞林格知悉后十分生气,从此拒绝任何采访,并几乎切断了与外界所有的联系,唯偶尔与密友Learned Hand见上几面。

1961和1963年,塞林格分别出版了《弗兰妮与祖伊》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两本书各自收录了两篇曾发表于《纽约客》杂志的中篇小说,均属于塞林格的“格拉斯家族故事”的一部分。

1965年6月19日,塞林格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哈普沃兹16, 1924》 (Hapworth 16, 1924),占据了杂志整整81页。小说全文为七岁的西摩·格拉斯在夏令营里写的一封长信。1996年,塞林格将该小说的出版权授予一家小型出版社Orchises,亚马逊一度在网站上创建了该书的链接;但在一连串媒体文章及书评刊出后,出版日期一再拖延。亚马逊曾再次将出版日期设定于2009年1月,但时至今日,该链接不出所料地又一次变成了一个“404找不到”的页面。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十二年间塞林格正式出版了四本书后,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而在此后的四十六年里,塞林格依旧在写作么?《纽约时报》写道:“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塞林格学家们(Salingerologists),他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他一个字也没写。或者他一直在写,但像果戈理那样,会在生命终结时,将手稿付之一炬。又或者他有无数卷宗,只等在死后发表。”

1974年,塞林格就“盗版书事件”极少见地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不出版作品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平静。出版是对隐私可怕的入侵。我喜欢写作。我热爱写作。但是我只为我自己写,只为我自身的愉悦而写。”而塞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在2000年的传记《追梦者》(The dream catcher)里披露,父亲对于未出版的手稿,有一套详细的存档系统:“红色标签意味着,假如我在完成此作品前去世,就‘照原样’出版;而蓝色标签的意思是,可以出版,但需要先编辑,诸如此类。”

塞林格名人轶事

盗版书(bootleg book)事件

1974年,两卷用打字机打印、装订精美的精装本《J.D.塞林格未被收录的短篇小说全集》悄然出现在旧金山、纽约、芝加哥等地。出版商署名为John Greenberg。这套书共25,000册,售价分别为3美元和5美元。据称,出版后John Greenberg立即逃离了美国,以躲避FBI的追捕。另有一说称John Greenberg只是一众嬉皮士的化名。这套书收录了21篇未被收录在册的塞林格短篇,包括他1940年发表于《Story》杂志的短篇处女作《年轻人》(The Young Folks),但遗漏了《Go See Eddie》。七十年代后期,市面上又出现了另一种装帧的盗版全集,包含所有22个短篇。另一版本则改名为《1940年3月》(即塞林格短篇处女作发表的时间),封面上印有一张来自《局外人》的油画。后两个版本修正了一些打字错误,排版也更专业。为此,塞林格自1953年以来首次打破沉默,专门致电《纽约时报》 ,表达了愤怒之情:“我的财产、一些短篇小说被盗了。有人窃用了它们。这是非法行为。这是不公平的。假如你有一件很喜欢的外套,而有人闯进你的衣柜把它盗走了。这就是我的感觉。”塞林格说:“我在很久以前写下它们,我无意出版这些短篇。我希望它们可以自然死。我并不是要掩盖年轻时的笨拙。我只是觉得它们不值得出版。”塞林格随后通过律师向联邦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起诉这位John Greenberg和17家当地书店。

巴蒂·格拉斯来信事件

1982年,一则刊登在6月6日《纽约时报》上的广告称,笔名为S.K. Barnett的人将于秋天出版一部名为《BENEDICTIS》的小说,它只不过“博君一笑。约为440页隔行打印的手稿。足够简洁。”不久,塞林格的律师向《纽约时报》编辑递送了一封律师信,否认塞林格与这则广告有任何关联。

1986年,塞林格得知英国作家Ian Hamilton打算出版传记《寻找J.D.塞林格:写作生涯(1935-65)》后,提起诉讼,意欲阻止该书出版,因为这本传记中含有不少塞林格与其他作家和朋友的书信往来。最终法院裁定,Ian Hamilton不得直接引用这些信件,但可变换措辞刊出这些信件。这场诉讼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塞林格隐居岁月的一些生活细节被公诸于众,其中最具爆炸性的是塞林格对前女友、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婚姻的一段评论。塞林格写道:“我可以想象他们夜里在家的样子。

卓别林头发花白,全身赤裸地蹲在衣橱顶上,拿着手杖摇头晃脑,像只死老鼠。乌娜穿着宝蓝色的外套,在浴室里发疯似地鼓掌。”要理解塞林格这番刻薄的评论,需追溯到四十多年前。1941年,塞林格爱上了乌娜。但一年后,塞林格应征入伍。据说他每天都会给乌娜写一封长信。然而就在塞林格于欧洲服役时,奥尼尔小姐嫁给了卓别林。塞林格崩溃之余,将仇恨转移到了电影产业上。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主人公霍尔登之口说道:“如果有一样东西是我恨的,那就是电影。”

1995年,伊朗导演Dariush Mehrjui的电影《Pari》上映。电影松散地改编自塞林格的短篇小说集《弗兰妮与祖伊》,并未获得塞林格的授权。因为伊朗与美国间无版权协议,该电影得以在伊朗合法发行。然而1998年,当这部电影企图在林肯中心放映时,塞林格和他的律师们又一次成功阻止。导演Mehrjui称塞林格的举动“令人不解”,他解释说,他将这部电影看作某种“文化交流”。

1997年,就在另一位在世的美国文坛隐士托马斯·品钦即将出版《Mason & Dixon》前夕,一个传说已久的谣言再度浮出水面——谣言说,塞林格和品钦其实是同一个人。当然,两人文风差异显而易见,由一人假扮两人的猜测不过是异想天开的自娱。

1999年,与塞林格分手25年后,Joyce Maynard把塞林格当年写给她的一系列信拿去拍卖,并于同年出版了回忆录《At Home in the World: A Memoir》。尽管她拥有这些信件,将之拍卖亦属合法,但塞林格还是打赢了一场官司,法院判决信件的内容不得出版。当年6月22日,在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一名来自加利福利亚的慈善家Peter Norton以156,5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十四封信,并声称会将之归还塞林格。

塞林格人物评价

他一生极其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不接受采访,不轻易授权出版作品,他的女儿曾经未经父亲同意,写了一本塞林格传记,被塞林格告上法庭。

因写作成名之后,塞林格隐居在郊野之中,即使最优秀的狗仔,也很难拍摄到塞林格的真容。但即使在这样严密的自我保护之下,塞林格老先生的才华,仍然让他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明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21 23:52 , Processed in 0.101725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