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追踪报道 轰动全美 普利策奖获得者力作 详细披露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录取的双重标准 亚裔学生申请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康奈尔、斯坦福、哥伦比亚等美国著名大学必须权衡的隐形标准 12.《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怎样哺育无数思想泰斗和科学巨匠,剑桥大学800年之际的思考 “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中国正努力按照西方的模式,特别是英美两国的模式,打造自己的大中小学,因而很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构的认识。” 将西方大学体系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一并移植到当代中国,无疑十分困难。为了“移植成活”,或者“留学有益”,就必须更加宽泛地了解西方的大学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 作为在剑桥工作40余年的知名教授,作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并曾多次游历中国,访问多所大中小学。 13.《大学的人文教育》:回顾我国100多年大学的独特历史,无“人文”不大学,西北大学原校长,历史学家,现清华大学、西北大学双聘教授张岂之谈中国大学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北大学生,张岂之回忆了其在北大学习的经历;其中更有作为历史学家、教育家的深刻感悟。他还归纳出中国大学精神: 民族蒙难,教育救国。 科学精神,人文依托。 文化传承,新知创造。 大学昌盛,国家富强。 14. 《大学国际化的历程》:迄今为止,讨论大学国际化最精彩的一部著作 大学的国际化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风景,不能用来装饰一流大学的梦。大学国际化也不是美国化;如果躺在人才进口的舒适椅上无所作为的话,美国的大学也有可能成为国际化进程中最终的输家。 15.《大学的治理》:中山大学原校长与我国港澳台、新加坡、日本、美国20所大学主要领导谈办学经验 平庸的大学都是一样的,而优秀的大学则各有各的优秀, 采访的校长有: 程星 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 余明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 李焯芬 香港大学原副校长、专业进修学院院长 陈新滋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 赵伟 澳门大学校长 李百炼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副校长 李嗣涔 **大学校长 杨弘敦 **中山大学校长 吴志扬 **中正大学校长 吴思华 **政治大学校长 戴海龙 美国天普大学教务长、资深协理副校长 黄伊侣 美国尤西纽斯学院校长 牟德 美国工程院院长、马里兰大学原校长 刘全生 **中央大学校长 陈思齐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教务长、首席副校长 朱经武 **综合大学系统总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 夏宗国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副校长 长田丰臣 日本学校法人立命馆理事长 松本 紘 日本京都大学校长 桥本周司 日本早稻田大学常任理事、常务副校长 16.《大学现代化之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洪堡”三原则,极受大学生欢迎的“大学现代化”课程讲义整理而成 1810年,被视为“德国教育之父”的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提出了著名的大学三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洪堡”三原则从此成为现代化大学所共同遵循的基本法则,沿用至今。 本书讲述了自12世纪以来西方的大学发展史,尤其是自1810年柏林大学创建以来的现代化大学的发展历程,并对德国犹太知识精英被迫离开祖国、相继移居美国,并为美国大学的现代化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的过程进行了详尽描述。 17.《密尔论大学》 本书是一部讨论大学教育的经典之作,虽然成书于19世纪,但其中探讨的内容、观点对我们反思当今大学里的普遍沉疴仍然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18.《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文化特权的视角看大学,不同社会阶层在教育面前的不平等 本书通过欧洲社会学中心的一系列调查,研究不同社会阶层在教育面前的不平等,教育系统客观上进行着淘汰,阶层地位越低受害越深。 大学生与“学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上大学与社会阶层有什么关系?男生、女生与选择文科、理科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本书有较大启发。 19.《通往精英之路:法国大学校与中国留学生》 寒门难出贵子,至少对于法国精英教育是这样。法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并未伴随着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消失,而且这种不平等的文化根源越来越明显。复杂的教育制度有利于那些熟悉教育体系的家庭。学生获得文凭的价值和水平比过去更依赖于家长的职业。 大学校制度成为精英阶层的社会再生产合法化的工具。 20.《劝学篇》:日本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论教育 《劝学篇》:本书共分17篇,包括有:论国与国平等;论学者的职分;论国民的职责;勿以自己的意志强制他人;论名分产生伪君子;论思想和行动一致等内容。 21.《大学的声音》:原中山大学校长采访21所名校的24位校长书记 现在成绩好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院士,成绩中等的学生将来可能是我们的同事,成绩一般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我们的董事。 学校不是为了养老师,是为了育学生而请老师。 延伸阅读:《大学之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 大学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是永恒的,这种追求就像深深的水,静静地流;静默之中蕴含着巨大的决心、执着和勇毅。这种追求是大学里最令人钦佩的特质。 22.《高职的前程》:职业教育关系国家未来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采访24所高职示范院校、骨干校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掌门人,告诉你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在和未来 只有把补短教育搞成扬长教育,才会出人才,才会出拔尖人才。 我明确地告诉我的学生,你们高考或许没有考好,但是,就像人有左右手一样,左手看上去你是“差生”,右手看起来你确是国家需要的高级能人才,落脚点还是人才。 23.《大学的走向》 大学具有革故鼎新的特质。 大学追求真理,反对欺骗与谎言; 崇尚理性,反对迷信与盲从; 主张包容,反对一元与独断; 尊重个性,反对钳制自由。 作为社会组织,大学与教会一样,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是最为恒久的社会组织。近千年来,尽管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大学历经了文艺复兴、宗教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重大变革的洗礼,但大学的运行方式和精神内核仍然保持基本稳定。教会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本质上靠的是信仰;而大学的稳定性,则是基于人类对真理的尊重与追寻,基于人类对文明进步共同价值理念的信奉与坚守。 24.《大学的转型》:为普通人办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 北大、清华等名校,他们相当于高教系统这棵大树的树冠,是往天上伸长;我们做树根,要往下层深入,而且是在北京最基层的地方扎根……全国的高校都希望给首都培养人才,但首都有很多特殊需要就是没有高校来满足。——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 25.《大学的观念与实践》: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 1952年,艾森豪威尔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担任校长。上任伊始,将军在参加学校教授为他举行的欢迎大会时表示,有机会见到在场全体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万分荣幸。这时,德高望重的物理学教授、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拉比教授站了起来,对将军说:“先生,教授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