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影史概论》 邵牧君 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西方电影史概论》算不上什么“电影史”,但不失为一本比较浅显易懂的入门级读物。 作者邵牧君自1950年代开始从事编译外国电影资讯的工作,就用出版于1950、1960年代的多本译著,以及这本书,让许多人拿到了解西方电影理论的敲门砖。 邵先生于2015年仙逝之后,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左衡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在自学电影史最苦恼之际,受益于这本小书,从最地道的中文阐述里,摸清最基本明了的西方电影学轮廓。相信同样会对许多初学者有所帮助。 《三十年细说从头》 李翰祥 著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说到1960、1970年代港台影坛的风云人物,必须有李翰祥的一席。他拍摄的类型片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开启了港台合作制片的先河,成为首位获批在故宫实地取景的导演,最重要的是,他热衷于在影片中呈现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肉眼可见相当厚重的《三十年细说从头》,收集了李翰祥在1970年代于《东方日报》连载三年的同名专栏。从影心得、影坛掌故、片场秘闻……没错,我们的李大导演就是这么胆大心细,又不乏八卦精神。 讲真,这本书对于很多影迷来说,普及率已相当高。但仍忍不住再高亮一遍,希望更多人不要错过它。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 张真 著;沙丹、赵晓兰、高丹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对于在海外学习中国电影史的学生来说,很难不接触张真教授的著作。比如这本《银幕艳史》的原版,可以算得上是颇为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书名很妙,来自于一部仅存部分残片的同名影片——它叙述了在1930年代的上海,流莺成为电影女明星之后的经历。作者就从这个角度切入,重新导读众多早期影片,如《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夜半歌声》等,还大力延伸有关白话现代主义及都市文化的议题。 笔者曾实实在在地被老师要求,必须重点研读其中某几篇章节。这么做的关键,不在于你能否完全理解他的本意,而是拓展思考早期电影文本的思维。 《我身在历史何处》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著;苑桂冠 译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库斯图里卡本身,就是个极其有意思的人。他来自一个不复存在的国度,南斯拉夫;功成名就之后,他回到巴尔干半岛,开始建立自己的城镇,企图溯洄文化根源。 库斯图里卡在《我身在历史何处》,从儿时记忆开始叙述,写到他如何考上布拉格电影学院、看着《阿玛柯德》睡翻过去,又是如何拍出那些屡获国际声誉的电影,再到探讨故土、纽约、法国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除了能让外界一窥这位传奇导演的个人世界,感知家国变迁对他创作施予过何种影响,也可以了解巴尔干半岛一言难尽的历史另一面。 《当代欧美名片评析》 胡克、李迅、李一鸣 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要给这本书来个“一句话推荐”的话,可能就是——国内考研必备范文参考书。 三位作者都是值得被借鉴、学习的专业导师,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学术需求,可以从此书中找到比较有效力的方法论。即便是一般观众,也能由此感受一下规范的影片评析行文是怎么样的。 毕竟市面上乱写一气,还言之凿凿的“SNS影评作者”太多了。 《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 编著;周健蔚、徐鸢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对于韩国电影,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影迷的情感是复杂的,总是介于“不在意/在意”、“不了解/略知一二”的尴尬境地里。 那么,这本由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主持编撰的《韩国电影史》,大刀阔斧地介绍韩国电影在1897年至2006年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填补了权威史料的空白。而且在韩国商业类型片被大肆表扬的今天,作为邻邦观众的我们,对其电影业界到底发生了什么,的确亟需一个通透的梳理。 怎么说呢,看完这本书,或许下次聊韩国电影时,你会让在场的人小小闭嘴惊艳一把。 《新浪潮》 米歇尔·玛丽 著;王梅 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 128影视手册丛书是法国Armand Colin在21世纪初推出的一套实用性手册,每一册都有一个侧重的主题,内容是教科书级别的简明扼要、重点清晰,但却相当好读。 中译本里,最受好评的就是这本《新浪潮》。它非常直截了当地关注法国新浪潮的发展历史,而不去具体分析影片,能够更好地书写这场划时代运动的细枝末节,从导演、编剧、制片人,到技术人员、演员等等。 可能读者唯一会抱怨的是,篇幅是否有点太短了?但这本书值得一再被翻阅,反复咀嚼,不是读完就拿去垫桌脚的一次性读物。 如果找到这些书籍对你来讲,还是非常困难,那……那只能,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