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博得蛾眉甘一死,果然知己属倾城”。祖籍福清的清朝小说家魏秀仁,其著述的《花月痕》,是继《红楼梦》之后清代又一部长篇言情小说,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青楼女子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小说。 魏秀仁(1818—1873),字子安,又字子敦,号眠鹤主人、眠鹤道人,祖籍福清,祖辈迁居福建侯官县东门外(今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东门村塔头)。魏秀仁是迄今为止文史界发现的唯一一位近代福清籍长篇章回体小说作家。 魏秀仁自幼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八岁方考中秀才,二十九岁考中道光丙午科举人,以后屡试进士不第。咸丰六年(1856)四月,魏秀仁赴太原,成为山西巡抚王庆云的幕僚。次年六月,王庆云升调四川总督,他随从入川,不久即由四川彭山复返太原。咸丰八年(1858)初,到太原知府保龄家中坐馆授徒。同年九月,又自太原返回四川,再入王庆云幕中。后主讲于渭南、成都等地书院,曾任成都芙蓉书院院长。 同治元年(1862),兵连祸结,魏秀仁的父亲和弟弟都死于兵祸。魏秀仁倾家荡产,唯带残书稚妾,寄命一舟,千山万水返回福州故里,闭门著述,教书度日。 同治十二年(1873年),魏秀仁携家居于延平(今南平),不久即在贫病潦倒中逝世,卒年五十六岁。 魏秀仁著作主要有小说《花月痕》,共五十二回。小说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他咸丰八年在太原知府保龄家中坐馆期间创作完成的。 《花月痕》又名《花月姻缘》。小说叙述韦痴珠与刘秋痕、韩荷生与杜采秋两对才子与名妓的情爱故事。作者通过这一穷一达两对人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不平和追求。韦痴珠是一代风流才子,虽然志远才高,不拘世俗,提出各种求新的想法,但“文章憎命,对策既摈于主司,上书复伤乎时政”,又“经手跋涉,内窘于赡家之无术,外穷于售世之不宜”,不被世人接受,以至穷愁潦倒,沦落天涯。而韦痴珠好友韩荷生才兼文武,以平寇有功得朝廷封侯,与并州名妓杜采秋终成眷属,衣锦还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刘秋痕,虽堕娼门,但不甘沉沦,以死殉情,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少有的一个身遭侮辱损害而努力抗争的妓女形象。 据林家溱《花月痕考证》:“韦痴珠为先生之自况。韦者魏也,先生少字痴珠。”书中之韦痴珠、刘秋痕故事,很可能就是作者以自己在并州的风尘经历为蓝本演绎而成,由此这部小说又带有自传的性质。 《花月痕》出现在《红楼梦》问世一个世纪之后,它反映了晚清社会重大变动时期、末世文人的生存状况。小说的第二十五回《影中影快谈〈红楼梦〉,恨里恨高咏绮怀诗》,借书中人物之口大谈《红楼梦》的正、反、色、空,可见作者受《红楼梦》的影响之深。从文学流派看,它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一脉相承,因此《花月痕》是继《红楼梦》之后,清代又一部以当时社会环境为背景的长篇言情小说。有人说它可“与《红楼》比肩”,此说有一定道理,但难免有溢美之嫌。 《花月痕》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青楼女子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小说。鲁迅先生在其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中,首先使用了“狭邪小说”名称,指以优伶、妓女为创作题材的小说。在《史略》中,鲁迅还指出了晚清狭邪小说代表作有魏子安(魏秀仁)的《花月痕》《九尾龟》、陈森的《品花宝鉴》等。对小说男主人公之一的韦痴珠,鲁迅先生也进行了评价,认为“则秋痕盖即此人影子,而逋客实魏(秀仁)”。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博得蛾眉甘一死,果然知己属倾城”,情真意切,令人拍案叫绝。我们不好确定有多少人用心读过这本书,有多少人记得这本书中的故事,但是绝大多数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应该会记住《花月痕》中这些浓缩了诸多情感精华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