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影响几代人的作品,杨绛先生经典散文! 杨绛《我们仨》推荐理由 《我们仨》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一生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钱钟书、杨绛)在学界德高望重,是很多人心中敬仰的学者。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知之甚少。这本书是杨绛先生于92岁高龄时所撰写的。当时她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已相继离去。一个92岁的老人,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全书风格哀而不伤,读来令人心生温暖,总是泪中带笑。为读者展现了一家人严谨的治学精神、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杨绛《我们仨》内容推荐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杨绛《我们仨》作者简介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32年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研习。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留学英国、法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论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集《倒影集》等。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杨绛《我们仨》教我们的关于爱的9件事 作者:咪蒙 《我们仨》建议倒着读。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二部分可以合成一篇,都是讲杨绛先生的梦,关于他们一家三口的梦;第三部分才是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常。 先看第三部分,比较容易进入,第二部分尤其沉重,由浅入深,更好。 我一向觉得杨绛和钱钟书是文化界最萌的一对CP。 他们现在在天堂重聚了。 《我们仨》会让你笑,再让你哭,它教会了我们很多关于爱的事。 世界那么大 我只想和你宅在家里 以前看《我们仨》,一个小感触就是,这三人真的很宅。在家看书也能日复一日,杨绛和钱钟书都嫌饭店的用餐时间太长,宁愿躲在房间里吃他们自己做的黑暗料理,也懒得出门。 对于书本以外的世界,他们毫不关心。 他们一家三口,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就像一座温暖的孤岛。 他们之所以可以这么宅,因为每个家人都无比丰富,无比有趣,大于整个世界啊。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是杨绛翻译兰德的诗句,也是她和钱钟书的人生观吧。 他们真的做到了与世无争,真的做到了超越世俗。 在最平淡的日子里 都能找出乐趣来 《我们仨》里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 两个书呆子+生活白痴,连搞定一餐一饭都成了冒险。 杨绛说,能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 他们做一次活虾,简直就是一场厨房里的兵荒马乱。 杨绛开始假装内行地说,虾,我懂的,得剪掉须须和脚。 结果她刚剪了一刀,虾在她手里抽搐,她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 钱钟书问她怎么了,她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 钱钟书跟她讲道理,说虾不会像她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以由他来剪。 有没有觉得钱钟书瞬间男友力MAX? 他们把做饭做出了乐趣来。 王小波就说,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所谓恩爱 就是好好说话 钱钟书一辈子分不清左右脚,60岁才学会擦火柴。 杨绛在医院生小孩,钱钟书说自己在家里“干了坏事”。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钟书说,“墨水呀!” 杨绛安抚他,“墨水也能洗。” 回家后钱钟书把台灯又砸了,杨绛问清楚了是什么灯,说,“不要紧,我会修。” 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怪罪,这是很多夫妻的日常。 换了别的夫妻,这种状况,真的会暴走,会怨怼,会撕逼。 至少是这种对话吧,“老娘在医院辛苦地生孩子,要你做什么了?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一点忙都帮不上,只会添乱!” 然而他们就这样一个犯傻,一个包容;一个犯错,一个温柔地说,不要紧。 两个人之间 没有必要争输赢 不愧是读书人,杨绛和钱钟书有一次大吵架,原因是为了一个法文“bon”的读音。 哦漏,我和我先生吵架最高端的一次就是因为法式面包了。 杨绛说钱钟书口音带乡音。他不服,两个人开始上升到人身攻击。 然后杨绛请了专家来判断,杨绛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 钱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 自此,他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从此决定,以后可以有不同意见,不用一定要说服对方。 是啊,两个人之间,真的没有必要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真爱面前 每个人都会展露幼稚 对外界来说,钱钟书好像有点古板,江青要见他,拒绝!中央台要采访他,拒绝! 然而在家人面前,他简直就是个幼稚鬼。 杨绛和钱钟书在牛津的时候,杨绛打盹,钱钟书想趁她睡了,给她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她就醒了。他没想到她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敢恶作剧,只能给她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勉强过个瘾。 钱钟书还找到一个方法,去欺负女儿,趁钱瑗睡了,他在她肚皮上画一个大脸,挨他自己母亲一顿训斥,他再也不敢画了。 他跟女儿玩游戏,把家里所有东西都藏到被子里,恨不得把扫帚和拖把都藏进去,萌呆了。 知乎上有人提问说,为什么有个男人在别人面前很成熟,在我面前却很二逼? 答案很统一:真爱。 正因为他爱你,才完全放松,才毫不防备,才展露软弱,才会给你伤害他的机会。 孩子的每一个优点 都像你 通常的夫妻是,对自己迷之自信,对对方迷之嫌弃。 “孩子的优点都像我,缺点都随了你”。 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个缺点,牵连到整个家族,你们张家全这样……你们李家没一个好东西…… 钱钟书和杨绛完全不是。 钱钟书早就对杨绛说了,“我不要儿子,我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简直是虐狗的最高级。 杨绛说起情话来也丝毫不输给钱钟书的。 “阿圆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 “阿圆好静,像钟书。” “阿圆胆子大,像钟书。” “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 他们是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欣赏对方。 最好的夫妻 是志趣上的门当户对 他们相遇的时候超级偶像剧。 他们有着最文艺的一见钟情。 钱钟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 而杨绛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他们都是难得的书痴。一切行为都是以方便看书为准则。 杨绛说,“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她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廖一梅说:“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人到中年 就换成女儿去照顾妈妈了 杨绛很胆小,怕鬼,怕黑,钱瑗要保护她。 有段时间,杨绛和钱钟书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 钱瑗急要回家看望他们,得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必须先写好一张大字报,要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线。 回到家里,她着重告诉父母,我们“思想上划清界线”! 然后一言不发,偎着杨绛,贴坐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完的针线活,一针一针地缝。 她买了一块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缝,为妈妈做一套睡衣。 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 她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一面把包装纸藏入书包,免得革命群众从垃圾里发现糖纸。 那天下大雪。 钱瑗知道杨绛怕猫屎,一人在雪地里去把煤球里的猫屎都抠干净了。 钱瑗连临去世的时候,都在安排妈妈的生活。 因为你怕 钱钟书曾对杨绛说,“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我才会变得更强大 还有什么情话比这个更感人啊。 钱钟书生重病,杨绛说,“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钱钟书走的时候,一直没有闭眼,她附到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那个连虾都不敢剪、怕黑怕鬼的小女人,在所爱的人最脆弱的时候,她变得极其强大。 杨绛说,“媒体说我内心沉稳和强大。其实,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送走了女儿,送走了挚爱的丈夫。她曾感叹,“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已经好好团聚了吧。 杨绛《我们仨》书评分享 痛过之后是温情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语言平实细腻,通篇弥漫着至爱亲情,尤其关于钱媛(钱钟书与杨绛的女儿)患病住院的章节,杨绛先生几乎是心里滴着血写就的,让人看了,鼻子发酸,眼泪潸然。 我能感受她(指钱媛)腰间的痛;我也能感觉到她舍不得离开妈妈去住医院,舍不得我一个人在古驿道上来来往往…她上车弯腰坐下,一定很痛很痛,可是她还摇下汽车窗上的玻璃,脱下手套,伸出一只手向妈妈挥挥,她是依依不舍… 如果说,这是一种母亲感知女儿疼痛的痛,那随后杨绛先生借梦境叙述的丧女之痛,已经痛彻了她的心扉。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连连绽出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此时,我几乎读不下去了。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痛,我此生尚未亲历过如此的别离,但《我们仨》已经让我切身地感受一回了。 我不禁联想起杨绛先生创作《我们仨》时的场景--那该是一个年迈的母亲独坐床脚或桌前,回想往事,思绪喷涌泪水亦止不住,一再提笔又放下,这是多么残忍的时刻。 《我们仨》里,不仅有母亲对女儿的深深爱念,更有女儿对母亲的无限眷恋,钱媛住院期间曾寄给母亲一首不押韵的打油诗: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牛儿不吃草",是指钱媛这时已经不能进食了,可她心里该有多少对母亲的依恋和歉疚! 人世间,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钱钟书、杨绛、钱媛一家非常珍视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因工作需要,三人都有不少出国的机会,但他们都不愿出国或在国外呆得时间太长,因为他们害怕分离。即使在空间上分离,在心灵上也要相通。书中这样说,家里哪个人不在、三人不团聚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就会天天写日记,记下发生的有趣的事,给不在的那个人回来以后看。这是多么至情至性的一家人啊。 杨绛《我们仨》书摘(经典语录) ①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②我放下半个心,悬着半个心。 ③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④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是生命。 ⑤我爱读诗,中文诗、西文诗都喜欢,也喜欢和他一起谈诗论诗。我们也常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是全诗最欠妥帖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⑥钟书谆谆教诲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我们的女儿的确像钟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⑦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⑧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停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⑨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⑩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