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推荐书 首页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理由 查看内容

余华《活着》小说简介推荐理由_活着读后感

2016-7-22 10:32| 发布者: 好书推荐| 查看: 72489| 评论: 0

摘要: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 ...

余华《活着》小说简介推荐理由_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余华《活着》推荐理由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活着》内容推荐

《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余华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

余华《活着》作者简介

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忍耐与苦难的消解——读余华的《活着》

  余华曾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与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诚然,《活着》里的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受苦受难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大半个世纪的沧桑,从富家少爷到一无所有……余华用冷静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灾难的降临。然而,在这些常人看来似乎无法忍受的灾难面前,富贵却似乎漫不经心地经受住了所有打击,直到最后与老牛相依为命,好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仔细分析一下富贵忍受的苦难,就会发现作者为他找到了消解苦难的方法——忍耐。正是因为忍耐,富贵才得以存活。忍耐使小说的基调变得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没有愤怒,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的忍耐。这种忍耐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么平静和自然。对主人公来说,苦难在忍耐下似乎已经消灭。

  这或许就是传统的中国劳苦人民面对苦难的消解方法。余华也因此说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然而是这样的吗?面对一系列的苦难遭遇,人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吗?

  在我看来,仅通过忍耐是无法将苦难消灭的,苦难并不会因为你的忍耐顺从而销声匿迹。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试图让我们相信富贵与老牛角色的互换,与老牛相依为命是幸福的。但这样的宁静之后幸福生活就来临了吗?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面对所有的苦难富贵做的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是不得已的承受,因而这样结尾平静的生活应该看作是麻木之后的解脱还是超脱之后的平和?

  生存就应该有生存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种麻木之后的苟活。特别是文学作品之中的人,更应该在我们的生活无可奈何的时候给我们如何更好生存下去的解释,而不是一大堆灾难的罗列。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之中曾说:“不离弃苦难的世界,决非是因为乐于受苦,进而炫耀痛苦的精神。而是因为苦难的世界迫使我们相信上帝最终会听到我们的哀告。”从忍受苦难到发出终极呼告,进而揭示苦难的终极意义:相信我们能从苦难中获救。这才能使作品具有更高层面的精神意义。相反,余华笔下的富贵,到了最后仅成了默默忍耐的人,他并非已经从苦难中获救,而是从未想过要获救。

  忍耐并不能使苦难消解,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存更有意义。苦难对于我们的意义应该是教会我们思考和总结,让我们相信自己能丛苦难中获得重生,进而真正懂得人生存于世的意义。

余华《活着》读后感

《活着》的故事不复杂,是写一个叫富贵的男人的一生,年轻时家境好,用今天的话评价他就是个败家子,输光家产不说,还气死父亲,接着被国民党抓去当 兵,幸好活了下来。回到家时,已经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母亲病死,女儿凤霞聋了。这一段是从富贵走向贫穷的开始。接着儿子给县长夫人献血而死,女儿凤霞 好不容易嫁了人,生产时出血而死。几年后,老伴也走了,女婿在一次意外中也死了,只剩下他和孙子相依为命,可是孙子也因吃豆子过多而撑死了,最后只剩下富 贵一个人。
从富贵到贫穷,到不断的死亡,最后只剩下富贵活着,同时还有一头老牛。
对我们常人来说,每个人如此死亡都是锥心泣血的,富贵一次次经历一次次活了下来,我们不禁要问,余华在这儿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活着,生命就是一个活着,不谈幸福或苦难,生命只是一个活着的过程。
活着,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卑微,又都是有尊严的。我们活着或如一粒种子,或如一只虫子,终究会走到生命的最后,而过程就是时光对生命的记录,也告诉我们只有时光是永恒的。
从这整篇小说里,余华也告诉我们:活着吧,活着,生命仅此而已,毕竟,生命还要继续。
面对死亡,更多的我们皆同苏东坡的《江城子》的情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 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人类共有的诗情。可是,断肠之后呢?
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心灵去处。佛说:一切都是缘生缘灭,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同缘法聚合。可是,当我们历经种种,终究如陶潜云:“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说到底,我们在现实之中还是需要一个自我的肉体和心灵的安顿。
《活着》,没有过多诉说悲凄万千的生命磨难,而是以佛家和道家的超脱来警醒人们。
余华自己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想这是一种对深沉的生命经验的感悟,写《活着》时的余华尚年轻,有如此悟性,实在是一种心灵的卓越,所以他赢得了世界的认同和喝彩。
活着,是一个祸福相依的过程,祸躲不过,福也不可尽享,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生命就渐如流沙,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印迹而已。
余华在《活着》最后的概括说:“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也印证了蒋捷《虞美人•听雨》的对生命的解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 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们活着,生命的最后,或许就是道家所说 的“静”吧。
《活着》告诉我们:活着,最后我们都会回归生命的静虚,也是一种完满吧。《活着》讲的是关于死亡的事,其实它更想告诉我们的该是如何去不死,也就是说,无论生命经历怎样的磨难,我们都该以“活着”的姿态面对死亡。这是富贵的个人生命记录,我想也是我们民族的自画像。
我们甚至可以把富贵提到阿Q的高度,尽管他们代表的个性如此不同。

余华《活着》读后感

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余华的《活着》,书中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但母亲却因病去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的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牛的故事。这个故事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毛泽东的时期。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读完这个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长也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喜欢与年迈的老者交谈,因为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天。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活着》里面有一句话非常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条,失去了就真的没有了,这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也买不了的。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灵都如同流水经过的鹅卵石,晶莹透亮。年少的我们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因为,芸芸众生,不免沾点人间烟火,不经历时事沧桑的磨练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炼,让淡然演绎一生呢?但是,这份淡然的人生态度却多多少少给予了我一份前行的从容。就像一位哲人说过,其实生活到头来不过是虚惊一场。暮然发觉,原来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变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我开始学着反转青春呓语背后的宁静,轻轻敲打着岁月的皱痕,只希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可以选择做回那个积极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既如此,我们就当心神清明,盛装华服地踏上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华。在似水年华中谱就生命的华美乐章。

生活的路还很长很长,生命还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真幸运。

余华《活着》经典语录

   1、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家的羊棚里。

  4、抬担架的都猫着腰,跑到我们近前找一块空地,喊一、二、三,喊到三时将担架一翻,倒垃圾似的将伤号扔到地上就不管了。

  5、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6、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7、女人啊,性子上来了什么事都干,什么话都说。

  8、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

  9、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是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

  10、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11、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

  12、家珍是你的女人,不是别人的,谁也抢不走。

  1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14、喂,你知道老良在哪里?死啦妈的,他还欠我一个银元呢

  15、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坟里的烂骨头,也不会向你要饭。

  16、俗话说是笨鸟先飞,我还得笨鸟多飞。

  17、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18、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19、你的命是爹娘给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问问他们。

  20、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21、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22、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23、女人都是一个心眼,她认准的事谁也不能让她变。

  24、那时候最多的就是子弹了,往哪里躺都硌得身体疼。

  25、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26、那件绸衣我往身上一穿就赶紧脱了下来,那个难受啊,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于娟《此生未完成》教会你如何去 于娟《此生未完成》教会你如何去热爱生命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我们虽然习以为常,但并不了解其真相,我们需要…[详细]

《最后的礼物》教你别太在意别人 《最后的礼物》教你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种困扰——明明想活得洒脱自由,却忍不住在意别人的眼光…[详细]

《追风筝的人》简介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简介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详细]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5-1-22 23:44 , Processed in 0.06185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