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推荐书 首页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理由 查看内容

龙应台《目送》简介推荐理由_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2016-6-17 10:47| 发布者: 好书推荐| 查看: 31366| 评论: 0

摘要: 龙应台《目送》简介推荐理由_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被誉为21世纪的《背影》 ,是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包含龙应台亲手摄影。龙应台《目送》推荐理由:龙应台的三部曲之一 渐渐的你就会明白父 ...

龙应台《目送》简介推荐理由_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目送》简介推荐理由_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被誉为21世纪的《背影》 ,是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包含龙应台亲手摄影。

龙应台《目送》推荐理由:

龙应台的三部曲之一 渐渐的你就会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便是目视你离去而那个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温情暖心。尤其是龙应台母亲老年痴呆,坐在站台等人接她回去。女儿就在她面前,她却认不出来,执意要等女儿接她。还记得女儿的小名。这本书看哭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内容简介: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21世纪的《背影》 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 龙应台亲手摄影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以目光相送,表不舍之情。明代吴承恩有诗道:“欲行频目送,未语先眉歛。” 而此时我在这里所谈到的《目送》,则是**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继畅销书《亲爱的安德烈》之后的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最强新作。《目送》由七十四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随笔组成,生动地描写了父母、兄弟、子女三代之间的亲情。书中处处洋溢着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展现了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堪称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龙应台是**著名女作家,曾凭借一针见血、寒气逼人的《野火集》震惊文坛,文笔以犀利著称。然而,再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深情款款、温柔婉转的时候。她的创作境界逐渐由“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刀光剑影转入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情动人。

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以温柔纤细的笔触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衰老、儿子的离开、兄弟的共同进退和朋友的牵挂;以深邃忧伤的文字写出了人生的失落、内心的脆弱和不舍的放手,情感真挚感人,意境空灵深远,触动人们心中的柔软,让读者们感同身受。

《目送》写了对父母的至深情感,写了对孩子的爱与关怀,写了三代人之前浓浓的亲情,是一本忧伤而美丽的生死笔记,一本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它说, 我认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没有飞过去的勇气。现在我才发现,不是它没有勇气,而是沧海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目送,以目光相送,即使多么情深意切,即使多么缠绵不舍,我们也只能以目光相送,久久地注视着他们的背影,直至它们消失不见。“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这,或许就是人生的真谛……

《目送》作者龙应台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为“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文化部长”。

如何评价龙应台的《目送》?

作者:Leslie
来源:知乎

《目送》令人遗憾地没有超越《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的情怀和高度,只保持在以往的水平,更称不上“思考‘生死大问’的最新强作”。要看这样的作品,去看史铁生《我与地坛》,看余华《活着》,会是更好的选择。这些书带给你思想、观念、胸怀和见地的改变,可能会比《目送》更多、更深刻。
  《目送》令人失望地没有摆脱无谓的喟叹、无病的呻吟、隔靴的搔痒、无端的煽情。生活就是生活,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平淡、寻常。不必每个场景都要灌入深沉情感,每件小事都要赋予宏大意义,不必每个细节都上升到“花枝春满、悲欣交集”的境界。


  每读完一篇文章,我的心情都变得低落。但其实文中并没什么事呀。“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写出“忧伤、深邃、美丽”,人之常情;“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也能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种人生观,或者写法,较为消极。
  在倪萍《姥姥语录》中,我能看到深邃、忧伤,也能看到欣喜、睿智和洒脱;
  在北岛《城门开》中,我能看到深邃、忧伤,也能看到欢乐、愉悦和旷达。
  重要的是,这两本书中,都有着更从容的境界,弥漫着、渗透着一种健康乐观的笑容,和对生活的美的追求。很可惜,《目送》没有。

  儿子的离。
  四世同堂本是乌托邦,子嗣怎能当作自己的附庸品?大多数家长不能接受的是,教育就是为了让下一代成熟、独立,离开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完全通过选择建立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些人在成为父/母亲之前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半的亲子矛盾可以避免。当然,“常回家看看”,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大多数孩子不能理解家长的行为,关心被当成了干涉,关注被当作了多管闲事,关怀被当作了婆婆妈妈,他们不能想像父母所处的时代、处境和条件,不能推己及人,没有同理心。然而,“子不教,父之过”,若能有完善的教育,建立良好的沟通,另一半的亲子矛盾可以消弭。但是在《目送》中,没有这样的思考,哪怕是稍稍提及。书中文章给人的感觉是:是的,这就是亲子,这就是无奈。

  朋友的牵挂。
  一片冰心在玉壶。君子之交淡如水。友情,本如此。东坡先生罹“乌台诗案”,众叛亲离,看尽世态,识尽“朋友”,写出来的,也没有半点委顿和颓气,不知《目送》何以如此哀愁、孤寂?

  兄弟的携手共行。同理。大抵如是。

  像看完一幕大起大合的悲剧,走出剧场时,我希望脑里能留下不一样的思考,心里能有不同的震撼,而非,只是带走两行泪水。很可惜,《目送》没有。它只是说:是的,这就是泪水。这就是人生。

  当然,书中也有很好的片段,却都是别人的文字,比如:

  《山路》中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 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 让它好好的去”

  《寂寞》中张岱的湖心亭和墓志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雪、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什么》中:

  楞严经:“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固有轮转……”

  无常经:“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何者为三,谓‘老、病、死’。”

  周梦蝶的诗:
  “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
  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还有虚无留存
  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
  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
  甚至眼泪也不是……/”

  圣经的诗、彼得·席格的曲: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等等。

读后感一: 《目送》读后感800字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读后感二:《目送》读后感8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欣赏:

 1、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

  2、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3、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4、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5、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6、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7、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8、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9、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10、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1、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12、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13、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14、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15、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16、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17、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18、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19、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20、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21、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22、“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23、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24、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25、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26、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27、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

  28、人对自然、对生命过度地暴虐、亵渎之后,他究竟还有什么依靠呢?如果勇敢领袖们的心里深埋着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几个我们疼爱的孩子呢?

  29、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30、斜坡上的杂化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31、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32、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33、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34、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3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36、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37、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38、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39、他好像在听一个不可及的梦想,又仿佛在夜行暗路上突然听见熟悉的声音,轻轻呼唤自己的名字,带点不可思议的向往与情怯:是啊,太湖边,柳树下,线装书……

  40、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41、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42、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43、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44、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

  45、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46、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于娟《此生未完成》教会你如何去 于娟《此生未完成》教会你如何去热爱生命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我们虽然习以为常,但并不了解其真相,我们需要…[详细]

《最后的礼物》教你别太在意别人 《最后的礼物》教你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种困扰——明明想活得洒脱自由,却忍不住在意别人的眼光…[详细]

《追风筝的人》简介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简介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详细]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5-1-23 02:18 , Processed in 0.148209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