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推荐书 首页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理由 查看内容

卢梭作品《忏悔录》简介推荐理由_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2016-10-21 09:19| 发布者: 好书推荐| 查看: 7611| 评论: 0

摘要: 卢梭作品《忏悔录》简介推荐理由_卢梭忏悔录读后感《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从1766年,他已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 ...

卢梭作品《忏悔录》


卢梭作品《忏悔录》简介推荐理由_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从1766年,他已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 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由于儿时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让-雅克·卢梭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
《忏悔录》成为法国教育系统让青年人研读最多的经典作品。

卢梭作品《忏悔录》推荐理由

经典地位:这部名为“忏悔”实为“控诉”的《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被迫离开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年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一生。作品思想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真实,是卢梭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

曾经被禁原因|:因为书中所包含的性描写以及作者在书中对自己与情妇之间长达16年的暧昧关系的公开讨论。

      《忏悔录》本书是卢梭晚年撰写的自传体作品,他在书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的五十多年生活经历,讲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剖析了他的行为和内心世界。
 
《忏悔录》写于卢梭悲惨的晚年,是一部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体作品。书中,卢梭以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1766年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

《忏悔录》讲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剖析了他的行为和内心世界。

卢梭作品《忏悔录》内容推荐

《忏悔录》全书共12章,分上下两卷。前6章为上卷,后6章为下卷。《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
上卷:上卷叙述卢梭于1712年出生之后到1742年来到巴黎之前的生活。其中,第1章写他1712年到1728年,亦即16年的生活;第2章写1728年3月到同年12月,亦即9个月的情况;第3章是写1728年12月末到1730年4月底,一年半时间;第4章是1730年4月底到1731年10月初,共17个月;第5章和第6章,是从1731年10月初到1741年秋天,两章共包括10年的时间。上卷,卢梭描写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他试图寻找“卢梭之所以为卢梭”的种种原因。
下卷:第7章是写1741年秋到1749年夏,前后共8年;第8章从1749年秋到1756年4月,共6年半;第9章从1756年4月到1757年12月末,共1年半的时间;第10章从1757年12月末到1760年12月末,前后3年;第11章从1760年12月末到1762年6月,共两年半;第12章从1762年6月到1765年10月底,共3年半。下卷主要是写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写他同“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与他们的恩恩怨怨以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

卢梭作品《忏悔录》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是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重要作品有《新爱洛伊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等。

卢梭作品《忏悔录》创作背景

《忏悔录》创作年代为1765年—1770年。
社会背景
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法国封建制度极端腐朽,国王路易十六所代表的第一等级[4]  (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与广大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运动不断高涨。
个人背景
卢梭因创作歌剧《乡村占卜者》成功,后被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接见。卢梭拒绝国王赏赐,他认为,在极端腐朽的法国封建制度下接受赏赐,属于接受法国国家权力的奴役。卢梭在这段时间,创作了《爱弥儿》这一教育小说。
卢梭在《爱弥儿》作品结尾表达的宗教观点:“萨伏伊神甫”成为法国当局迫害的理由,这在18世纪60年代是极其异端的思想。卢梭的书遭到巴黎大主教的谴责。《爱弥儿》在街头被焚烧,当局对卢梭发出逮捕令。
1764年,卢梭寄居住在莫蒂埃。1765年,他被逐出莫蒂埃,逃至斯特拉斯堡,又去巴黎,后接受英国哲学家休谟邀请前往英国。1766年,完成《忏悔录》第一部分。
1782年,在卢梭去世后的第四年,《忏悔录》陆续发表,获得了“丑闻式”的成功。

卢梭作品《忏悔录》作品影响

五四运动之后,卢梭的《忏悔录》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卢梭的《忏悔录》促进了回忆录、内心日记和自传体小说等体裁的繁荣,影响身后的无数作家。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就是卢梭影响下的产物。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忏悔文学,如鲁迅的《风筝》、《父亲的病》,郁达夫的《沉沦》。巴金始终把卢梭尊为启蒙老师。巴金写小说,第一位“老师”就是卢梭,从《忏悔录》作者那里,他学到诚实,不讲假话。

卢梭作品《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这次的内容大概是卢梭从一个天真的少年到他事业有成的这段时间的事。

经过这一段的阅读,对一个现象很感兴趣,那就是我感到卢梭的部分心理活动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与我极其的相似。我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也有成为一个伟人的天资,而是说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应或情感,可能是组成一个人内心情感或个性的基本因素。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里我占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论吧。就想是七巧板一样,几种同样的普遍的情感,经过不同的组合,演变成了千千万万种不同的个性。又或者可以说是乐高玩具,几个简单重复的积木似乎可以拼接出整个世界。

最开始这么意识到这个理论,是因为我之前产生了这么一种认识,即人人都一样。意思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聪明的人,一个人每多一个缺点,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优点作为补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过个人认为比例较低,否则就不会被称为天才了。所以说,既然认识到卢梭与我一样,一个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与一个几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那么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认为是的。

虚荣与自我保护,也许是人天生就拥有的一个特质。至少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我保护我肯定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的。但是在这里,虚荣与自我保护之间的界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其实是相通的。我这里所说的自我保护,并不是物理上的保护,而是精神的一种自我保护。在一个人受到攻击时,这里当然也包括精神的打击,通常情况下,大脑都会给出一个应对的信号。在我所读到的卢梭的忏悔录中,他即使用文章给予了攻击他的人以反击。在这里,既可以是认为是在他的角度对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认为是他对于攻击他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认为他已经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我辩解的成分。这能不能叫做虚荣呢?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光彩的心理。在这里,我想这个判定的界线是模糊的,所以应该是既是又不是吧……

卢梭作品《忏悔录》读后感800字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卢梭作品《忏悔录》经典语录

1、邪恶进攻正直的心灵,从来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它总是想法子来偷袭,总戴着某种诡辩的面具,还时常披着某道德的外衣。

2、爱而不狂,妒而不乱,悔而不痛,怒而仍平。你变换你的工作,而又坚持你的计划你虽复得,却没有失掉过什么。你爱收获,可绝不为了匮乏,你求利息,可没有吝啬 。

3、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4、我反复说过,真正的幸福是不能用语言描绘的,它只能用心体会,感受越深就越无法描述,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系列事实的积累,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

5、一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是获得自由的手段,而我们急切地追求的金钱却是是我们受奴役的工具。因此,我对自己所有的金钱抓得很紧,而对没到手的却无所谓。

6、但是,我也是命中注定,一辈子只能有一次真正用爱情去恋爱。不是她,而是另外一个人将占有我的心灵的最初的同时也是最后的叹息。

7、可见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

8、我在女人跟前经常失败,就是由于我太爱她们了。

9、人类似乎有这样的倾向,建立一项规则叫别人遵守,同时又极力使自己成为例外,不受它的约束。

10、我宁肯为我所爱的人的幸福而千百次的牺牲自己的幸福,我看她的名誉比我的生命还要宝贵,即使我可以享受一切快乐,也绝不肯破坏她片刻的安宁。

11、感谢上苍,我终于把难以说出口的丑事,明明白白的全部说出来了。

12、我的全部才华都来自对我要处理的题材的热爱。只有对伟大、对真、对美的爱,才能激发我的天才。

13、心被那神圣之火燃烧起来的人,总是想法子把他的心倾吐出来的,要把满腔的东西拿给人看的。这样的人恨不得把心掏出来放在脸上,他决不会想什么修饰打扮。

14、如果流动,就流走;如果静止,就干涸;如果生长,就慢慢凋零,这个世界没有永恒。

15、总之,我可以断言:他让我走的道路是,生死与穷困或变成一个无懒。然而他所看到的决不是这个方面,他只看到把一个灵魂从一个异教中抢救过来,把他交还给天主教会。只要我去参加弥散,至于做个正直的人或是做个无懒汉,那算得了什么呢?再说,不要认为这种想法是天主教徒所独有的,凡是只讲教义的宗教都有这种想法,那儿最根本的是信仰而不是行为。

16、我以为,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大家的活法其实都一样,都是按照人生存的基本原则在生活,这种基本原则不仅与教义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大部分与之背道而弛,教义不参与生活,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从来不涉及教义,个人生活中也不能参照教义行事。这种远离生活并独立于生活之外被信奉着的教义,即使涉及,也应该被当作一种表面现象,与生活没有丝毫关系。

17、我一辈子就这样渴求着最心爱的女人,但在她们面前又不敢声张。

18、不管您是何人,只要我的命运或信任使您成为本书的评判员,我则以我的不幸,通过您的古道热肠,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请您别毁掉这部有用而独具一格的著作,因为他可以作为肯定尚有待创建的对人的研究的第一份参照材料,而且,我还要恳请您,别为了缅怀我而推倒这座记载着我那尚未被我的敌人歪曲的性格的唯一丰碑。

19、在我的整个一生之中,面对我爱得发狂的女人,我情急不以,我眼不能见,耳不能闻,神不守舍,浑身抽搐,可又不敢造次,去向她们表露心迹,也从来没有趁最亲密熟识之机,向她们祈求我所需要的唯一的宠幸。

20、这个工作一旦抛开,有时候我对接着要干些什么犹豫不决,而这一段无所事事的间歇时间可把我毁了,因为没有外物占据我的精力,我的思想就一个劲儿在我身上打转。

21、人一旦成名,就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幸。而尤其不幸的是自称为朋友的人也都离你而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于娟《此生未完成》教会你如何去 于娟《此生未完成》教会你如何去热爱生命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我们虽然习以为常,但并不了解其真相,我们需要…[详细]

《最后的礼物》教你别太在意别人 《最后的礼物》教你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种困扰——明明想活得洒脱自由,却忍不住在意别人的眼光…[详细]

《追风筝的人》简介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简介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详细]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5-1-23 06:05 , Processed in 0.064066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