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王小波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王小波简介 中文名:王小波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2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1997年4月11日 职 业:学者、作家 毕业院校: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代表作品:《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简介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为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王小波 -作家生平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当局查禁,甚至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可是却受广大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 事实上,《黄金时代》在个体户书摊上已经售出六万多册,并且出版了**版和香港版,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亦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阅读的局面。”至于他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王小波 -简历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59-1965年 北京二龙路小学学生。 1965-1968年 北京二龙路中学学生。 1969-1970年 云南农场职工。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知青,后做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病逝于北京。 王小波 -年谱简编1952年5月13日出生。 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是个很大的打击。 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不久赴延安,转战至山东。50年代初任国家教育部干部。1952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母亲宋华为国家教育部干部,原籍山东省牟平县。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许并非偶然。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兄王小平,弟王晨光。 1957年五岁 父亲就逻辑学发表的系列文章引起较大反响。 4月11日与周谷城等人一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件事对王小波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有一定影响。 1958年六岁 “大跃进”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 1959年七岁 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小学读书。 1964年十二岁 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王小波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对他写作能力的欣赏印象颇深,这位老师可以说是他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伯乐”。 1965年十三岁 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中学读书。 1966年十四岁 上初一时“文化革命”开始,作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 1968年十六岁 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十九岁 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1973年二十一岁 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 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二十六岁 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大学期间在《读书》杂志发表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1980年二十八岁 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2年三十岁 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4年三十二岁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 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这段经历在一些杂文和小说中可以看到。留学期间,父亲去世。 1988年三十六岁 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1989年三十七岁 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原拟名《唐人故事》,“秘传”二字为编辑擅自添加,未征得作者同意。小说集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1991年三十九岁 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 1991年9月16日第24版。这次获奖对王小波的写作事业起了鼓励作用。 10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4版报道了《黄金时代》获奖的消息。 1992年四十岁 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人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8月,《黄金年代》(由于编辑的疏忽,“时代”一词误印为“年代”)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此时至去世的近五年间,写作了他一生最主要的著作。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1993年四十一岁 写作完成并曾计划将《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合编成《怀疑三部曲》,寻找出版机会。 1994年四十二岁 7月,《黄金时代》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9月,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研讨会在华夏出版社召开,著名文学评论家及记者近二十人与会。 1995年四十三岁 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7月,《未来世界》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996年四十四岁 10月,妻子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四十五岁 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4月,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4月,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人围嘎纳电影节。 4月26日,王小波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 5月,《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5月13日首发式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5月,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0月,《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0月,《沉默的大多数》由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 1998年2月,《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2月,《黄金时代》(上、下)、《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上、中、下)由**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出版。 4月,《王小波文存》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注:年谱简编原载《王小波文集》第四卷;中国青年出版社, 王小波著作出版年表及目录 1980年9月《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年3月《王二风流史》香港繁荣出版社。1992年8月《黄金时代》**联经出版社。 1992年1月《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与李银河合著。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2年7月《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与李银河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7月《黄金时代》华夏出版社。 1995年7月《未来世界》**联经出版社。 1996年11月《思维的乐趣》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7年5月《时代三部曲》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小说集花城出版社。出版于他逝世之后,当年曾引起轰动。 1997年5月《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10月《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2月《黑铁时代》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年2月《地久天长》时代文艺出版社。 王小波怎么死的?他的哥哥王征在他死后两个半月写了一篇《我的弟弟小波》,其中有他对王小波死因的描述: 据遗体解剖报告说,小波是由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导致心力衰竭死亡。可我知道,这种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是逐渐发展的,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我12月份看到他,只有懒懒的样子,(现在想,那已是早期心衰),那时到他去世,只有4个月,病情不该发展得这么快。报告中还提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者有1/4的病人容易发生血栓。我想,当天晚上,很可能产生了血栓,心肌梗塞,加重了心衰,而血栓以后自溶了。可他忍受了多少痛苦,只有上帝知道了。据人们推测,他独自一人在室内挣扎了几个小时,晨光看到白灰墙上留下了他牙咬过的痕迹,死后牙缝里还留有白灰。为什么?为什么他独自挣扎而听到他惨叫的人却没能帮忙送他去医院?哪怕听见了的人去报警也好。 他选择死亡吗?不,他爱生活,爱亲人,爱文学事业。电脑中还有他未完成的《黑铁时代》。想想他的性格,他的为人,也就能理解了。他从不愿麻烦别人,有事宁肯自己忍着。他对什么都很洒脱,他就那样走了,可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遗憾!那么多心痛!那么多惋惜!那么多泪水! 注:晨光是王小波的弟弟。 王小波死因王小波,一位近年来在文坛崛起的以黑色幽默著称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随笔、杂文)生动有趣,文字活泼流畅,挥洒自如地深刻揭示历史、社会及人生的哲理,使广大读者特别是与他同时代的人——老三届及老三届的哥哥姐姐们如痴如醉。 但当人们期望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时,这位天才作家却于1997年4月10日猝然去世。该日深夜11点半钟的时候,楼下的邻居听到他惨叫了两声,11日下午3点左右,邻居们不见他出来,才想到他是否出了什么事,便上楼去,推开门,发现王小波已死去多时,就倒在他写作的电脑前,终年不足45岁。 他似乎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有人形容“王小波像一道耀眼的闪电,在文坛上划过,随即留下无法弥补的空缺。”更有评论家道:“小波的死使我感到恐惧,为什么中国需要什么,上帝就拿走什么?”此话就近乎“问天”了。当然,这些都是文学家的语言,但“人有病,天知否?”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从医学的角度探讨一下王小波猝死之因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 王小波的遗体解剖报告中写道:“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左心室内膜增厚(超过正常心内膜厚度10倍)、左心腔扩张……其中冠状动脉前降支轻度狭窄,管腔相当于正常的60%,”结论是:“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可见,王小波之死是属于心脏性猝死一类,这正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这一“杀手”,是一种很罕见的心肌病,病因不大明确,有遗传、缺氧、代谢缺陷、心脏淋巴循环障碍等各种假说,也有专家认为是某种病毒感染所致的全心脏炎的结局。此病多发生于婴儿期,为婴儿期最常见的心力衰竭病因,似为先天性心脏病变,多在6个月内死亡。在成人中偶尔可见,但与婴儿期类型是否有关难以肯定,大多数专家认为“成人型”在病原学方面与婴儿型不同,王小波所患是属“成人型”一类。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左心室内膜弹力纤维的广泛性增生,厚度可达数毫米,弹力纤维可侵入心肌,使心肌发生萎缩,右心室也常祸及。成人型心室内还会形成附壁血栓,可引起血管栓塞而成为猝死的原因之一。 正常心脏是很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的,而增厚变硬的心内膜使心室的舒张受到限制,引起充血型心力衰竭,进行性心脏扩张及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因慢性缺氧会出现紫绀,左心衰竭会导致活动性呼吸困难,夜间则有类似哮喘的发作(所谓心原性哮喘),患者常在半夜因胸闷,不够气而憋醒,要起来到阳台或窗口做深呼吸。此外,还会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如肝大、腹水等。 在医生检查病人时,约30%的患者有心脏杂音;在X光下,患者的心脏呈梨形增大,显示心脏搏动振幅减小;心电图则示低电压,左心室肥厚或传导阻滞,T波变化。 在成人型,本病可以是暴发性,也可呈慢性过程,可死于心力衰竭、栓塞、心律失常。治疗上需采取综合措施,定期复诊监测,药物可用利尿剂等以减轻心脏负担,生活上更要求多休息,工作要有规律,戒除烟、酒等恶习。 王小波的死确实令人扼腕痛惜不已,近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英年早逝已成为老生常谈,他们重工作,重事业多于重身体,王小波便是一个不“保命”的典型例子,他在几方面犯了医学大忌。 1、有病不求医: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有的是有病不知,有的是知而不医,王小波介乎两者之间。据王小波家人回忆,他“唇紫、无力”,而王小波自己在电话中对他的亲人说到,在家中“睡眠憋闷,晚上睡觉几次憋醒,形如哮喘”,他自以为是“空气干燥所致”,“希望能去远郊几日,呼吸新鲜空气”。可见他已有左心衰竭的表现,但他没有及时求医,结果失去了及时诊治的机会。 2、过劳:王小波多年来一直拼命写作,文思泉涌,“几乎整天整天坐在电脑前”,直到临死前的瞬间,他还在电脑前写作,这无疑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和猝死的机会。 3、过量饮酒:据王小波朋友回忆,王小波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会饮酒,文人酒逢知己时常会激发“将进酒、杯莫停”的豪情,而酒特别是烈酒,使体循环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心肌工作量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减退等会引起心搏量和心排血量明显降低,这对心脏病患者当然大为有害。有专家认为,较大量烈酒对心脏有毒性作用,因而是心脏抑制而非心脏兴奋剂。 4、过量抽烟:王小波常大量抽烟,大概他试图用抽烟来激发创作灵感。我们知道,每支香烟约含20毫克尼古丁,吸入的约有2~3毫克,大量吸烟后,心率、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均有所增加,可使血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上升,并会引起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常见于有心脏病者)可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而致猝死。 上面讨论了王小波猝死之因,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在这个医学高速进展的时代,很多病可以防,可以治,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定期的体检,包括心电图、X光、血液检查等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及早诊断,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深;还有就是避免“集中时间式”的过劳(如赶写作、赶科研),戒除过量饮酒、大量抽烟的恶习;此外,身体不适时要及时求医。这些本来都是很浅显的道理,但不知为什么有的知识分子偏偏在这一方面似乎近于“无知”,医者并非说教,只是希望本文能起警钟的作用。 但愿不再听到类似王小波猝死的事件发生,如此,幸莫大焉。 王小波 -考上人大1978年5月,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青年工人王小波,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1977年冬,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恢复,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皆可报名。由于父亲尚未平反,心存疑虑的王小波这一年没有参加,倒是弟弟王晨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顺利考上了。转过年来,王小波知道,自己的工人生涯应该结束了。 王小波报考的第一所高校,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据李银河回忆,复试中,王小波并没有掩饰对“郭鲁茅巴”不感兴趣,提及自己喜欢的戏剧家,他说的是“萧伯纳”。在当时乍暖还寒的气氛中,并不意外地落榜了。幸好中戏作为艺术院校属于提前招生,一个月之后,王小波还有一次机会,这一次,他报考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当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是,1978年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王小波成为了40万人中的一个,回到七八岁的时候到处乱跑、打枣、捅马蜂窝的人大。 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先生,5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人大逻辑学方面的教授,由于经历过“三反”、“文革”的一系列冲击,“家训是不准孩子学文科,一律去学理工”。此外,王小波对当时带有“文革”遗风的文科教育兴趣不大,在自述中回忆备考时“一背东西就困”,觉得去啃几道数学题就会好过些。就这样,他选择了人大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是当时人大这所著名的文科院校仅有的两个理科专业之一(另一个为经济信息系)。由于人大刚刚复校,没来得及发招生通知,入学的时候全班三十三人,除了两人来自湖南,一人来自广东外,全部来自北京。据其中的钟明先生回忆,班上三分之一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三分之一是“老三届”返城知青。此外,班上像王小波这样属于“家庭出身”有点问题的子弟较多,这一专业当时考虑到相关政策可能对他们略有倾斜。 王小波 -创作特点王小波是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王小波 -浪漫骑士本段是王小波爱人李银河写的关于王小波的掉念文章,有删改,读者可以从“参考资料”中第五个链接进入。编者注。 日本人爱把人生喻为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调谢了。小波的生命就像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磕然凋谢了。 三岛由纪夫在《天人五衰》中写过一个轮回的生命,每到18岁就死去,投胎到另一个生命里。这样,人就永远活在他最美好的曰子里。他不用等到牙齿掉了、头发白了,人变丑了,就悄然逝去。小波就是这样,在他精神之美的巅峰期与世长辞。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小波这个人非常的浪漫。我认识他之初,他就爱自称为“愁容骑士”,这是堂吉诃德的别号。小波生性相当抑郁,抑郁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生存方式;而同时,他又非常非常的浪漫。 我是在1977年初与他相识的。在见到他这个人之前,先从朋友那里看到了他手写的小说。小说写在一个很大的本子上。那时他的文笔还很稚嫩,但是一种掩不住的才气已经跳动在字里行间。我当时一读之下,就有一种心弦被拨动的感觉,心想:这个人和我早晚会有点什么关系。我想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缘份吧。 我第一次和他单独见面是在《光明日报》社,那时我大学刚毕业,在那儿当个小编辑。我们聊了没多久,他突然问:“你有朋友没有?”我当时正好没朋友,就如实相告。他单刀直入地问了一句:“你看我怎么样?”我当时的震惊和意外可想而知。他就是这么浪漫,率情率性。 后来我们就开始通信和交往。他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的第一句活是这样写的:“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抵挡如此的诗意,如此的纯情。被爱已经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与得到一种浪漫的骑士之爱相比又逊色许多。 我们俩都不是什么美男美女,可是心灵和智力上有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我们爱得那么深。他说过的一些话我总是忘不了。比如他说:“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这形像的天真无邪和纯真诗意令我感动不已。再如他有一次说:“我发现有的人是无价之宝。”他这个“无价之宝”让我感动极了。这不是一般的甜言蜜语。如果一个男人真的把你看作是无价之宝,你能不爱他吗帝会给我小波这样一件美好的礼物呢?去年10月10曰我去英国,在机场临分别时,我们虽然不敢太放肆,在公众场合接吻,但他用劲搂了我肩膀一下作为道别,那种真情流露是世间任何事都不可比拟的。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他转身向外走时,我看着他高大的背影,在那儿默默流了一会儿泪,没想到这就是他给我留下的最后一个背影。 小波虽然不写诗,只写小说随笔,但是他喜欢把自己称为诗人,行吟诗人。其实他喜欢韵律,有学过诗的人说,他的小说你仔细看,好多地方有韵。我记忆中小波的小说中唯一写过的一行诗是在《三十而立》里:“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我认为写得很不错。这诗原来还有很多行,被他划掉了,只保留了发表的这一句。小波虽然写小说和随笔为主,但在我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的身上充满诗意,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恋爱时他告诉我,16岁他在云南,常常夜里爬起来,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呀写,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从那时起,那个充满诗意的少年,云南山寨中皎洁的月光和那面涂成蓝色的镜子,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从我的鉴赏力看,小波的小说文学价值很高。他的《黄金时代》和《未来世界》两次获联合报文学大奖,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成为1997年嘎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拿到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如果诺贝尔文学奖将来有中国人能得,小波就是一个有这种潜力的人。我不认为这是溢美之辞。虽然也许其中有我特别偏爱的成分。 小波的文学眼光极高,他很少夸别人的东西。我听他夸过的人有马克·吐温和萧伯纳。这两位都以幽默睿智著称。他喜欢的作家还有法国的新小说派,杜拉斯·图尼埃尔,尤瑟纳尔,卡尔维诺和伯尔。他不喜欢托尔斯泰,大概觉得他的古典现实主义太乏味,尤其受不了他的宗教说教。小波是个完全彻底的异教徒,他喜欢所有有趣的、飞扬的东西,他的文学就是想超越平淡乏味的现实生活。他特别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真即是美”的文学理论,并且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认为真实的不可能是美的,只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和想像力的世界才可能是美的。他有很多文论都精辟之至,平常聊天时说出来,我一听老要接一句:不行,我得把你这个文论记下来。可是由于懒惰从来没真记下来过,这将是我终身的遗憾。 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李敖说过,他是中国白话文第一把手,不知道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还会不会这么说。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 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读过他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特别爱引证罗素,这就是所谓气味相投吧。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我对他的思想老有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我们长这么大,满耳听的不是些陈词滥调,就是些蠢话傻话,而小波的思路却总是那么清新。这是一个他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我分析这和儿时他的家庭受过挫折有关。这一遭遇使他从很小就学着用自己的判断力来找寻真理,他就找到了自由人文主义,并终身保持着对自由和理性的信念。 小波在一篇小说里说: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至1997年与他永别,这20年间我看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作为他的妻子,我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失去了他,我现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小波,你太残酷了,你潇洒地走了,把无尽的痛苦留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虽然后面的篇章再也看不到了,但是我还会反反复复地看这20年。这20年永远活在我心里。我相信,小波也会通过他留下的作品活在许多人的心里。 樱花虽然凋谢了,但它毕竟灿烂地盛开过。 我最最亲爱的小波,再见,我们来世再见。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再也不分开了。 王小波 -作品列表小说选 ·红拂夜奔 ·黄金时代 杂文集 沉默的大多数 ·我为什么要写作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刺子模信使问题 ·跳出手掌心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体验生活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看老三届 ·我的师承 ·盖茨的紧身衣 ·关于格调 ·关于幽闭型小说 ·关于“媚雅” ·卡拉OK和驴鸣镇 王小波 -作品赏析小说节选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小时,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仿佛已经很来了,又好象很年轻革命时期好象是过去了,又仿佛还没开始.爱情仿佛是结束了,又好象还没有到来.我仿佛中过了头彩,又好像还没到开彩的日子.这一切好象是结束了,又仿佛是刚刚开始。 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有的人死在根号2下,有的死在根号3下,全都脑浆迸裂。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个迷宫面前,有很多的线索,很多岔路,别人东看看,西望望,就都走过去了。但是我们就一??不下一个谜,一点悬而未决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把一切疑难放进自己心里,把自己给难死了。大嫂和小孙为了挽救我们,不惜分开双腿来给我们上课,也没有用;因为我们太自以为是了。就是进入了生出我们的器官,我们也不肯相信,它比我们聪明。这还是因为,女人是我们的朋友,但不是我们,不管她们怎么努力,我们也不会变到她们那样。 夫妻间的性爱开始是静脉注射后来就变成了肌肉注射在后来就变成了皮下注射,就是说越来越浅了,到最后随便摸下就算了。 王仙客就走上前去,把她的裤子拉下来。等到王仙客插进去时,她呃逆了一声。于是隔壁有人敲敲墙说:小鱼,干嘛哪?她答道:挨操哪。听了这样的问答,王仙客也觉得很惭愧。 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简介《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 《黄金时代》开篇便写陈清扬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我在山下14队,她在山上15队。有一天她从山上下来,和我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但王二偏要说陈清扬是破鞋,“所谓破鞋,乃是一个指称,大家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然后,王二解释陈清扬被称为破鞋的原因:“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汉子来。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后来陈清扬又下山找王二,因为传闻她和王二在搞破鞋,她要王二给出他们清白无辜的证明。而王二倒倾向于证明自己的不无辜。后来,王二以“伟大的友谊”之名和陈清扬搞起了“破鞋”,然后出逃,离开了农场,先是到后山,后来又驻扎在章风山。半年后,在陈清扬的建议下,他们又主动回到农场, “出斗争差”,写交代材料,如此,直到“文革”结束。 王小波 -感情生活若干封王小波写给妻子的情书“尘封”十数年后将重新面世。这些私人信件是王小波1977年至 1997年20年间写给妻子李银河的。“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据即将出版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的图书策划人陈子寒、严小额介绍,王小波是一个即浪漫又专情的人,他写给妻子李银河的书信一直以“网络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每一篇都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李银河个人的感情外,还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 王小波 -王小波现象王小波生前两获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在海外华人文学界获得普遍称誉。但当其期望进入内地文坛体制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出版作品都很困难。王小波在其小说集《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坦承:“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说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并非作者所有。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这本书困难得多,所以假如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当归于所有帮助出版它的朋友们。” 王小波经典语录1.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王小波 -个人评价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王小波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 正如他的妻子李银河所说,人们喜欢王小波,首先是喜欢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是一个最美好的词,一个最美好的价值”。 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写作,去实践这种价值、传播这种价值。他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人,是最具有判断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 毋庸置疑,有人对自由怀有偏见,居心叵测地进行了曲解。而这些曲解,经过反复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相当多的人认可、接受并传播。从个体心智上说,人们被暗示,自由可能导致放任和堕落;从社会组织上说,人们总是听说,自由与失序、混乱甚至动乱联系在一起。王小波以他的作品,并以他的为人和他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颗自由的心灵在思考着什么,在感受着什么,在渴望着什么,在给予着什么。在摆脱体制的束缚,获得自由的状态之后,他既没有吸毒,也没有上街,而是沉迷于思想的芬芳,驰骋于想象的旷野,并通过他的文字,将他收获到的美好与我们分享。他让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常识,即一个自由的人首先想要的东西是过美好的生活。 有人说,王小波只是一个特例,生活不是文学,社会不是空想,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更需要法律和秩序。这些话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暗含着很多错误的判断。首先,强调王小波是特例,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既非理性且又缺乏诗意,这显然是一种歧视和偏见。其次,在谈论自由时强调法律和秩序,等于是将二者对立起来。在此我们要感谢王小波不仅创作了小说,还发表了大量的杂文。他通过这些杂文告诉人们,公平的法律和良好的秩序正是一个自由人的本能而自然的追求,而且它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能依靠自由的思想和权利来完成。没有自由作为前提,秩序无从谈起。如果有,那也只是专制者的秩序。失去自由的人,也就失去了秩序。 先制定好法律再给予自由,还是先开放自由再制定法律,这并不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因为,当人们没有自由的思想和权利参与制定法律时,就不会产生出公平的法律来。 有人总是自鸣得意地说,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然而王小波和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让我们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句地道的废话。对于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自由的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恰是最能体谅他人的人,最具宽容精神的人,最有协调能力的人,因此从来就不会要求绝对的自由。只有专制者才会渴望绝对的自由,这句话应该去说给他们听,而不必烦扰王小波及他的追随者。 自由并不是在一条道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花园,自由只能是这条道路本身。因此,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候。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自由是多么美好。 他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