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推荐书 首页 名人简介 查看内容

张爱玲简介_张爱玲作品小说散文_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

2017-1-4 14:51| 发布者: 好书推荐| 查看: 5090| 评论: 0

摘要: 张爱玲简介_张爱玲作品小说散文_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推荐书小编为大家介绍张爱玲简介,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作品,张爱玲散文集,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与胡兰成,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等。张爱 ...
张爱玲简介_张爱玲作品小说散文_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

张爱玲简介_张爱玲作品小说散文_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

推荐书小编为大家介绍张爱玲简介,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作品,张爱玲散文集,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与胡兰成,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等。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一说为1921年)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简介_张爱玲作品小说散文_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

中文名:张爱玲
外文名:Eileen Chang
别    名:张煐(原名)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静安区
出生日期:1920年09月30日
逝世日期:1995年09月08日
职    业:作家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圣约翰大学(皆辍学)
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等
血    型:O型
丈    夫:胡兰成;赖雅(美国)
笔    名:梁京
祖    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张爱玲主要经历

1920年~1930年

1920年9月30日(一说为1921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

她的父母给她取名叫做张煐。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

1922年,张爱玲2岁时,全家搬家到天津英租界。在那里,张爱玲四岁进入私塾学习。同年,母亲黄素琼出国留学。1928年,张家又搬回了上海。

1930年,张煐被改名为张爱玲,这是为了上中学报名方便。“爱玲”为英文“Eileen”的译音。同年,张爱玲的父母离婚,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

1931年~1940年

1931年,张爱玲开始在上海白利南路美国圣公会所办的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中就读。
1932年,张爱玲在该校的校刊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该校刊发表她的第一篇散文《迟暮》。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小说,并在这一年从中学毕业。
1934年,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番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1938年,张爱玲与继母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成绩优异,连获奖学金,并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 

1940年四月十六日,《西风》月刊三周年征文揭晓,张爱玲的《天才梦》获第十三名。

1941年~1950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 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从事文学创作为生,租住赫德路爱丁顿公寓65室(常德公寓),与姑母为邻。回沪后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例如《婆媳之间》《鸦片战争》《秋歌》《乌云盖月》《万紫千红》《燕迎春》《借银灯》等。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 

1943年,张爱玲发表几篇重要著作,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等。

1943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并于1944年8月秘密结婚(婚礼上只有炎樱和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兰成匿名逃亡。

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发表《十八春》(后来改名为《半生缘》)。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1950年七月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1951年~1960年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迁居到香港,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准。赴港后到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

1955年,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离港赴美。

1956年,她得到了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写作奖金。同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并开始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三反、五反”时期。由于作品与当时中共的主流格调不合,被作为“毒草”而批判。在大陆文学界,张爱玲也因此长期被作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改观。 

1958年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才两得》等剧本。   

1960年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1970年

1961年,张爱玲曾到**,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访**。张爱玲先到台北,由名画家席德进带她四处看访,又在作家王祯和的陪同下到花莲观光。本世纪初,张爱玲一篇描写**游记的《重访边城》中文手稿曝光,这是目前仅见的张爱玲唯一一篇描写**的文章。

1967年,改编短篇小说《金锁记》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同年,赖雅去世。这一年,张爱玲获邀担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并且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翻译成为英文。

1968年,《十八春》的内容经过修改以后重新定名为《半生缘》,在《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进行连载。

1969年,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1971年~1980年

1972年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

1973年,定居洛杉矶。    

1975年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1976年《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1年~2009年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寓所,享年74岁。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遗愿,同将她的遗体在洛杉机惠提尔玫瑰岗墓园火化。同年张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与几位文友将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遗物则由友人宋淇、邝文美夫妇处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97年,旅美学者张错在美国南加大成立“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遗孀邝文美的同意,送了南加州大学图书馆两箱张爱玲的遗稿,发现《海上花》英译稿竟就在其中。

2009年,曾被张爱玲在遗嘱中要求销毁的小说《小团圆》,由**皇冠出版社于2月26日“违规”出版了。

2009年4月小说《小团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大陆出版。

张爱玲作品年表

张爱玲小说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1944年6月。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   

《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色·戒》,**《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陆出版发行,引起热议。)   

《同学少年都不贱》(这部中篇作于1973年至1978年之间,2004年2月**皇冠出版社推出了这本小说的正体字单行本。)   

《雷峰塔》《易经》繁体版(2010年9月在台出版)   

《异乡记》出版(2010年12月1日)   

《雷峰塔》《易经》简体版大陆发行(2011年4月) 

张爱玲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张看〉自序》,**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记〉序》,**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表姨细姨及其他》,**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电影剧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一曲难忘》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学术论著

《红楼梦魇》,**皇冠出版社,1976年。

《〈海上花列传〉评注》,**《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译文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她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 《色·戒》的创作灵感来自王尔德的《薇拉》(Vera)。

王尔德是张爱玲一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个性与作风将王尔德模仿得淋漓尽致,简直是一个翻版。

张爱玲家庭环境及影响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黄素琼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父母离婚后,张爱玲为躲避父亲毒打逃到了母亲处,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张爱玲与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胡兰成如获至宝。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大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而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于是就这样见面了。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

张爱玲与赖雅

旅居美国

1955年秋天,张爱玲从香港移民美国,第二年三月间,她得到著名的麦道伟文艺营的赞助,便去到那里,专事文学写作,争取出版第二部英文小说。

麦道伟文艺营建于1907年,由著名作曲家爱德华·麦道伟的遗孀玛琳·麦道伟所创立。它坐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群山密林之中,占地420英亩,是由40多栋大小房舍、别墅、工作室、图书馆等构成的建筑群,可谓世外桃源。文艺营的设想是,赞助有才华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暂时摆脱世俗的干扰,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下专门从事创作。在这个美国作家荟萃之地,她邂逅了美国白人作家甫德南·赖雅(Ferdinand Reyher)。

赖雅原是德国移民后裔,年轻时就显露了耀眼的文学才华,他个性丰富多彩,知识包罗万象,谈吐才气横溢,处事豪放洒脱。结过一次婚,有一个女儿。但生性奔放自由的他,很不适应婚姻的束缚,便与女权主义者的前妻解除了婚约。在这以后的岁月里,他也结交过不少动人的女友,但她们中没有一个愿意也没有本事与这个男人共结连理,直到他65岁遇到张爱玲。

赖雅

赖雅由于社会理念和好动的个性使然,再加上生活压力造成的注意力分散,并未将自己文学的才华施展到登峰造极,也就是说并没有写出使自己不朽的作品。

赖雅在30多岁时,衣着入时,风度翩翩,一副帅哥才子的派头。然而,到了40多岁时,人们一看他,就像一个资产阶级的对头,因为那时的他,变成了一个热情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并没有加入共产党。赖雅本来就疾恶如仇,对被压迫的人们总怀着一种出于自然的同情心,总替美国的劳工和普通民众考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一切,当然会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部分不谋而合。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都是以社会小人物和他们的遭遇为主。过了天命之年,尤其是过了花甲之年的赖雅,在各方面甚至包括身体似乎都走了下坡路,文学无大建树、经济状况拮据、摔断了腿并数度中风。为了重振文学雄风,他来到麦道伟文艺营,也正是在这里,一个中国奇才女子闯入了他的晚年生活,使他真正感到从未遇过的爱的力量,她就是张爱玲。

在优雅浪漫的环境和心境中,也许某一种奇特的感应,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产生了忘年之恋,后者的女儿与前者年龄相当,也就是说一个可以当另一个的女儿。

张爱玲逸闻趣事

张爱玲在上海时,好奇装异服。当时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 ,给同时期在上海活跃的著名女作家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特征则为“奇装炫人”。

民国时期,张爱玲、苏青、关露、 潘柳黛是蜚声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同一时期,上海还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们相互之间作矜持状,各自谈及同时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让:“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读”,“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苏青与张爱玲则互唱互和仿佛唱双簧:“只看张爱玲”(苏青语),“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张爱玲语)。潘柳黛在《论胡兰成论张爱玲》中,对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尖刻地讥讽这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以上海人脑筋之灵,不久将来,“贵族”二字,必可不胫而走,随后果真有“贵族排骨面”上市;后来张爱玲到香港,有人告诉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张爱玲回答说:“谁是潘柳黛?我不认识。”

张爱玲经典语录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

3、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张爱玲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出自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

4、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出自张爱玲的《传奇》再版序

5、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更衣记》

6、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张爱玲语录》

7、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出自《张爱玲语录》

8、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出自《张爱玲语录》

9、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出自《张爱玲语录》

10、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出自《张爱玲语录》

11、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张爱玲语录》

12、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出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

13、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

14、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15、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16、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相关书籍

《张爱玲作品欣赏》李振声、张新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苍凉的海上花:张爱玲创作心理研究》王朝彦、鲁丹成。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初挈海上花:评张爱玲国译本〈海上花列传〉的小说艺术》。陈永健。**大地出版社,1997。

《从女性主义视角重读张爱玲的小说(哲学博士论文)》林幸谦。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中国语言及文学学部,1996。

《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林幸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解读张爱玲经典》王光东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想像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刘锋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周芬伶。**远流出版,1999。

《阅读张爱玲》黄德伟编著。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1998。

《再读张爱玲》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陈子善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张爱玲的广告世界》魏可风。**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张爱玲的上海舞台》李岩炜。**未来书城股岩有限公司,2004。

《张爱玲的世界》郑树森编选。**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张爱玲短篇小说论集》陈炳良。**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3。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子通、亦淸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张爱玲研究资料》于青、金宏达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

《张爱玲的文字世界》刘绍铭。**九歌,2007。ISBN978-957-444-425-0

《说不尽的张爱玲》陈子善编。**远景,2001。ISBN9573906678

《浮花飞絮张爱玲》李黎著。**印刻,2006年11月初版。

《鱼往雁返:张爱玲的书信因缘》苏伟贞主编。**允晨文化,2007年2月初版。

张爱玲人物评价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凤凰网)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9-17 03:30 , Processed in 0.05758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