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推荐书 首页 名人简介 查看内容

白先勇简介_白先勇作品台北人游园惊梦_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

2017-1-13 14:17| 发布者: 好书推荐| 查看: 5209| 评论: 0

摘要: 白先勇简介_白先勇作品台北人游园惊梦_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上学。1956年 ...
白先勇简介_白先勇作品台北人游园惊梦_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

白先勇简介_白先勇作品台北人游园惊梦_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上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白先勇2008年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职务,2009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11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并于201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白先勇简介

白先勇简介_白先勇作品台北人游园惊梦_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

中文名:白先勇
外文名:Pai Hsien-yung
国    籍:中国
民    族:回族
出生地:广西桂林
出生日期:1937年7月11日
职    业:作家,昆曲制作人
毕业院校:国立**大学、美国艾奥瓦大学[3]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荣誉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代表作品:《台北人》,《游园惊梦》,《纽约客》,《青春版牡丹亭》
父    亲:白崇禧
创作时期:1958年至今
母    亲:马佩璋

白先勇个人经历

白先勇,回族,**当代著名作家,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教授,旅美昆曲评论家,著名作家,昆剧“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总策划。

1937年7月11日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白崇禧,字健生,广西临桂人,与李宗仁、黄绍竑被称为桂系三巨头,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战后迁至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

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

1958年大学本科3年级时,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李欧梵、刘绍铭等共同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多篇文章。

1962年,白最亲的亲人、他的母亲马佩璋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艾奥瓦大学的艾奥瓦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也来送行,也是白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

关于母亲的去世,他感受到“母亲一向为白马两家支柱,遽然长逝,两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栋毁梁摧。出殡那天,入土一刻,我觉得埋葬的不是母亲的遗体,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以致初到美国时,无法下笔写作。直至同年圣诞节于芝加哥度假,心里感触良多,因而再次执笔,写成《芝加哥之死》,于1964年发表。论者以为,这是他的转型之作,夏志清称此文“在文体上表现的是两年中潜心修读西洋小说后的惊人进步”,而“象征方法的运用,和主题命意的扩大,表示白先勇已进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1993年为治疗晕眩症,开始练习气功,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今天白先勇的家族大多仍居住在**。

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红牡丹亭》。
另外,他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白先勇创作经历

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说唐》、《蜀山剑侠传》、《啼笑姻缘》;巴金的《家》、《春》、《秋》;《三国》、《水浒》、《西游记》,特别是《红楼梦》,都是他所喜爱熟读的作品。在大学时代,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白先勇开始阅读和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创作上也开始模仿西方文学。但是毕业后入美国爱荷华创作班学习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这就是为什么自先勇长期生活在**和美国,沐浴在欧风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仍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原因。白先勇从小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对祖国和民族有较深厚的感情。作者少年时代曾在天府之国的重庆生活,当他回忆起幼年时见到的巴山蜀水时,至今还非常神往。高中毕业时,由于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白先勇放弃了保送台大的有利条件,人了**水利学院。后因发现自己对水利没有兴趣,才转入台大外文系。他对祖国大陆的印象极其深刻。非常怀念。他所日夜思念的所谓总合性的“家”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正是这种对民族和祖国的深沉感情,使这位远离祖国的游子在作品中散发出漠漠的“乡愁”。

白先勇虽然生长于官宦之家,生活条件比一般人优越,但他从小对他所接触到的下层劳动者,却颇为同情。作者在《孤花恋》、《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充满同情地描写出了娟娟、朱凤、王华这一类下层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悲惨命运,当然不是偶然的。他对自己的家庭身世感慨颇多。据作者自己说,1963年出国前夕,母亲去世,等到学成归来,“父亲先已归真”。这件事情对他的心灵震撼较大。作者曾写道:“别人出国留学,大概不免满怀兴奋,我却没有。我,只感到心慌意乱,四顾茫然。头一年在美国,心境是苍凉的”,“我到美国后,第一次深深感到国破家亡的访惶。”这些思想情绪都是相当消极的,后来作者写的《芝加哥之死》、《谪仙记》中的吴汉魂、李彤等一个个投水自杀,大概与作者这一时期的悲凉心境不无关系。白先勇于50年代末期开始从事创作活动。从1958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金大奶奶》,到1979年8月在香港《八方》文艺丛刊发表《夜曲》为止,共发表了30多个短篇小说。1960年,他在**与欧阳子、王文兴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在这个杂志发表,然后陆续汇编成《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谪仙记》等几个短篇小说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从1977年开始在《现代文学》上连载,今年3月,已由**远景出版社结集出版。这些作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写**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四是描写**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

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线,在这篇小说之前所有在**写的小说称为前期作品,在这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称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艺术上尚未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现代派中现实主义精神较强的作家。他曾生在中国大活陆、**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国民党的官僚家庭度过的,先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后,又目睹了国民党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多离乡背井、流落**的下层人民的痛苦挣扎,他们的思乡和怀旧情绪,都影响着作者;在美国,旅美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厌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着和飘泊海外而无根的痛苦感觉,同时涌入他的心胸。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反映。

白先勇作品:白先勇出版履历

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册,随书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2008年,《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尔雅出版。
2007年七月二十日,《纽约客》在**出版。
2004年,《姹紫嫣红牡丹亭》在大陆出版。
2002年,《树犹如此》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纪念典藏版。
1995年,《第六只手指》。尔雅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馆》。皇冠出版。
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
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小说集。远景出版。
1971年,作品开始被译成英文(第一篇为《谪仙记》),其作品陆续被译成英文、韩文、德文等语言。
1971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晨钟出版社。 
1968年,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仙人掌出版社。
1967年,出版《谪仙记》,短篇小说集。文星书店。文星丛刊。

白先勇作品:主要著作

《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收录于《纽约客》。
《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收录于《台北人》。
《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收录于《台北人》。
《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收录于《台北人》。
《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收录于《台北人》。
《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年。收录于《台北人》。
《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收录于《台北人》。
《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收录于《台北人》。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收录于《台北人》。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收录于《台北人》。
《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收录于《台北人》。
《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收录于《台北人》。
《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收录于《台北人》。
《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收录于《台北人》。
《谪仙记》──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纽约客》首篇
《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远的尹雪艳》──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台北人》首篇。
《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 
《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录于《纽约客》。
《等》
《谪仙怨》——收录于《纽约客》。
《我们看菊花去》 
《Danny Boy》──收录于《纽约客》
《tea of two》──收录于《纽约客》

白先勇 台北人

《台北人》是1971年集结数篇60年代白先勇创作的,并于《现代文学》发表的14篇短篇小说而出版的单行本。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7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转变,具有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不但小说之幅面广,使读者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读者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台北人内容简介
小说中所谓“台北人”,实质上是沦落台北的大陆客。“客们”朝思暮想远在大陆的亲人,怀恋往日的辉煌与风光,在今不如昔的对比中形成一股浓郁的独特的“大陆情结”。白先勇的“台北人”较集中地体现了这种有异于以往文学主题的情结。
《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白先勇评价

《游园惊梦》,作者白先勇,小说的主题与赏析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苦心经营制造“梦”的意象。

《游园惊梦》内容推荐
“世纪文学经典”精装书系,华文20世纪名家荟萃,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名作汇聚,学者作序,宜读宜品宜藏。
本书收入白先勇长篇代表作《孽子》及中短篇代表作《谪仙记》《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等。
《孽子》是白先勇**的长篇小说,除描写父子亲情外,对于台北部分男同性恋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节有不避讳的描写。2003年,**公共电视台将其改编拍摄为同名电视剧,引起社会上各种关于同性恋议题的谈论。
《台北人》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故事中的人物不是台北土生土长的,而是随着国民党政府迁台的。他们拥有许多特殊的“过往”,这使他们在**的“新生活”的诸多不适应中时时缅怀曾经的身分、荣耀、排场、爱情,全书弥漫着氤氲的“文化乡愁”。本书所选《永远的尹雪艳》是《台北人》系列的首篇。《游园惊梦》也与《永远的尹雪艳》有着相同的气质。
《纽约客》是白先勇以留美期间的亲身体验和切身感受为基础创作的一个小说系列,留学生群体是这个系列的主要描写对象,作品有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受,有身处异乡的疏离和惆怅情绪,也有接受和感触西方文化的心理反射。本书所选《谪仙记》是《纽约客》首篇。

白先勇评价

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说:“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欧阳子认为,“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flashback)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个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口语,使该篇小说染上很浓的地方色彩。他的头几篇小说,即他在**时写的作品,文字比较简易朴素。从第五篇《上摩天楼去》起,他开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借着文句适当的选择与排列,配合各种恰当‘象征’(symbolism)的运用,而将各种各样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

白先勇曾经是一个贵胄、一个作家,现在他是一个票友。张伯驹是民国的“票王”,白先勇则是中国最后一个票友。在昆曲票友界,女看于丹,男看白先勇。白先勇一把捧红了青春版《牡丹亭》 ,《牡丹亭》则让白先勇找回了青春梦。他带昆曲走进大学,走向大剧院,也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先勇神接曹雪芹,他的气质也像是水做的,他与昆曲做到了“人曲合一”。

白先勇和现代流行文化死扛,想让青少年喜欢昆曲,死扛的结果是他自己成了流行文化。青年小资们追看《牡丹亭》,就像追看当年的京剧样板戏。抓住青年,当今官方领袖对京剧没做到的事情,白先勇一个人做到了。

白先勇事迹

与同性恋社群的关系

白先勇曾在香港公开表示自己为同性恋者,但在**公开场合极少提及自己的性倾向。白先勇曾说,他相信父亲知道其同性恋倾向,但并没有真正和他谈论过此事。

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1983年)除骨肉亲情外,书中对于台北部分男同性恋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节不避讳的描写,格外引人注意。《孽子》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倾向遭父亲逐出家门的少男“李青”的视角,讲述一群以1970年代台北新公园为集散地,不为主流社会所接纳的男同性恋者的故事;而作者对于父子亲情的描写,亦为本书之主题。2003年,**公共电视台将其改编拍摄为同名电视剧,引起社会上各种关于同性恋议题的谈论。

在2002年的《扬起彩虹旗》新书发表会上,**同性恋权益运动者陈俊志指责白先勇与舞蹈家林怀民对**同志运动没有尽心尽力。然而,关于出柜名人在同志权益运动中之社会义务,各方看法殊异。

推广昆曲

白先勇幼年时与家人在上海听了梅兰芳复出演唱的昆曲《游园惊梦》(俞振飞、言慧珠等合演),21世纪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广昆曲,自许为昆曲义工。

对于昆曲保存及传承,白先勇可谓是不遗余力。多年来,白先勇用精致的整体设计来呈现昆曲的多元与华美,吸引更多人来认识昆曲。2004年,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巡回上演,风魔万千华人,而且吸引了许许多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白先勇对于昆曲的一往情深令人感动:“我相信昆曲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有强韧的生命力,我们要把它的青春生命召唤回来。”

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

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是怎么样认识的,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够结识这样的一段未达的爱情呢?白先勇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儿子。国民党败退**以后,白先勇就伴随自己的父亲来到了**,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另一种人生生涯。当然从这个过程中来看,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是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相识的。

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

但是针对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两个人之间的交往竟然长达了38年之久,,这可能是任何人都难以做到的一种爱情坚贞不屈的效果,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白先勇的爱人王国祥的病再次复发,在这三年的时间里面,白先勇一直伴随在爱人的身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一直照顾着她。

后来王国祥病逝以后,白先勇也是非常的伤心。当然因为他是一个诗人,所以大部分的情感交际基本上都放在了所写的现代文诗文当中,两个人的生死之交,也是让众人看在眼里,这样的爱情,相信在中国也是难见的。因此作为在这两个人的爱情当中,给全世界的人最好的一种见证和证明,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的完美爱情。爱情并不是一定要结婚,当然需要两个人相依相随,这样才会觉得更有相爱的效果。

对于白先勇和爱人王国祥之间的爱情的时候,或许是很多人很羡慕的一种纯真爱情,带来了让我们借鉴的一些至死不渝的精神,值得后人进行赞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21 20:02 , Processed in 0.07146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