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简介个人资料 中文名:周国平 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45年7月25日 职 业:学者、作家、哲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人与永恒》《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善良丰富高贵》《守望的距离》
周国平经历周国平说,“从我懂事阶段到现在,女性对我的影响都是很重要的,这是无须回避的。”但他一点都不愿意过多地谈论他的婚姻。周国平觉得,三段婚姻容易留给别人太多的遐想和猜测。 北大毕业后在广西,周国平第一次结婚,爱人是北京的高中生。为了避免插队,她去了西藏。他们当时频频通信,在广西那样的地方,她似乎是周国平最好的结婚选择。结婚后,她就从西藏调到了广西。第一次婚姻失败,最主要的还是两人个性上巨大的差距。当然,这也和周国平后来考研到了北京,生活发生变化有关系。 1978年,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看到了一线希望,那年周国平顺利地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离开了广西的山沟,离开了心事重重的结发妻子。 1980年的春天,结束了第一次婚姻后,雨儿成了周国平的妻子。在周国平的眼里,这才是他的初恋。当时他是研究生,雨儿是北师大的学生。在自传中,周国平披露,“雨儿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当他重新考研回到北京时,已经年过三十,经历了种种磨难的他,认为生活已经过去了,但雨儿让他觉得他还能恋爱,全新的生活可以从此展开。周国平43岁的时候有了女儿妞妞,当时周国平和雨儿知道的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切除眼球,雨儿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盲人摸索着行走,回来不停念叨:妞妞不能没有眼睛……然而患有恶性眼底肿瘤的妞妞一岁半就离去了,而婚姻也在不久后终结。 周国平后来为女儿写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曾经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1997年10月,52岁的周国平与比小他22岁的红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婚姻生活;并在其后有了他的第二个女儿———啾啾。 周国平人物年表1945年出生在上海市市区。 周国平作品-主要著作《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1986 著 《诗人哲学家》(主编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著 《理性边缘的哲学——尼采论哲学之源》,香港商务印书馆。1993 译 《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著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译 《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著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著 《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著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合著),三联书店。1996 著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东方出版社。1996 著 《周国平文集》(1—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著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著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著 《对世界的认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 著 译:《偶像的黄昏》,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著 《悲剧的诞生》,华龄出版社。1996 著 《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周国平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著 《周国平散文》(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著 《街头的自语——周国平散文人间随笔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著 《自由风格》(与崔健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著 《享受生命》,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著 《周国平文集》第6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著 《悲剧的诞生》(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译 《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海南出版社。 2002 著 《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著 《灵魂只能独行》,海南出版社。 2002 著 《爱情不风流》,海南出版社。 2002 著 《智性时光》,海南出版社。 2002 著 《风中的纸屑》,海南出版社。 2002 著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游出版社。 2002 著 《疯狂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译 《守望的距离》(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著 《妞妞》(日译本),日本PHP出版社。2003 著 《各自的朝圣路》,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4 著 《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2004 著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著 《我的心灵自传》,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4 著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4 译 《周国平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著 《灯灯亮了——我的女儿妞妞》,**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 著 《周国平哲理美文》,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 著 《人生哲思录》,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著 六、社会影响 在美国,有两所著名的医学院——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将《妞妞》一书作为案例编进了讲义,讲义科目为医学伦理学。《妞妞》在美国被称为“中国医学人文学的重要作品”。《妞妞》不仅仅是一个作者亲历的悲情故事,而且它还展现出一个鲜活的病人世界。《妞妞》一书给中国公众提供了一个反省现代医学观念与制度的生动案例。《妞妞》是为除周国平之外的另一个或其他许多的寂寞而写的。周国平大概永远不会知道,陪着他的寂寞坐着的,另外还有很多寂寞。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周国平文集》中的两则寓言故事被选入了初中一年级教材。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周国平妞妞《妞妞》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国平。 周国平教育箴言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第一条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 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 “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 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 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 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 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 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条 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 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宇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 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 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力,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 周国平荣誉2010年11月15日,《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周国平以180万元的年版税收入排名第二十三。 2011年4月12日上午,首届北京阅读季于在通州区正式启动,聘请周国平担任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下一页更精彩:周国平作品经典语录、周国平人生感悟语录、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