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好处?意义?乐趣?关于读书的25本书推荐 我们通过书籍得到包罗万象的知识,却未必了解关于书本身的知识。 书籍将历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却常将自己的历史隐藏其中。 书是怎么来的,如何发展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选书、读书?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关于读书的25种好书,关于读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关于读书的喜怒哀乐,关于我们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阅读史》:阅读是为了活着 一整页的篇幅,以“最后一页”的名义,只抄录了福楼拜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最后一页”却置于卷首的醒目位置,意义不言自明。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2.《作为武器的图书》:图书不可能被烈火消灭 关于图书如何作为思想战争中最有效武器的重要论著中国的“文学传统太深厚太悠久,以至于炸弹都无法消灭它” 给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提供极其重要的参考 图书不可能被烈火消灭。人死了,但图书永远不会死去。永远没有人也没有武力能够将思想关进集中营。没有人也没有武力可以从世界夺走图书,图书中包含着人类针对暴政永恒的反抗。在这场战争中,图书是武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 随先期物资一同运抵诺曼底海滩的还有不像是用于战争的武器:成箱的图书。这些图书抵达各销售点后马上被抢购一空,顾客们如饥似渴地想要阅读来自与他们熟悉了很多年的可怕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读物。 3.《阅读的历史》:我即书,书即我 在阅读中,读者扮演上帝的角色。 希腊神话里,一位名叫那喀索斯的英俊少年因迷恋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郁郁而终,死后命名为一种以他名字命名的鲜花。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每一部戏剧、每一首诗都是那个水池,我们会在水中发现自己,赞美自己。随着自身的变化,水池中的形象也会随之变化。 因此重读作品就是重新发现自我。没有一种阅读是终极的,读者在每一次阅读中都会重塑自我。 我即书,书即我。 4.《如何阅读一本书》:一部永不褪色的阅读经典 行销75年,经修订历久弥新。一位传奇的作者,《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 知名出版家郝明义翻译推荐。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盛装而来。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体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印证和领悟。 5.《集书人》 曾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25年之久的彼得·魏特哈斯谈读书、集书的故事不同于正襟危坐写就的学术经典,“碎金文丛”是这些学术名家随性挥洒或点滴积累的小品文章,分为治学随笔、学林散记、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形式,多为后人精心辑录整理或坊间经年未见的佳作。 第一辑碎金文丛早已成为书虫们的案头心爱之物,现在大家热望的第二辑也上市了,包括《冰茧庵论学书札》(上下) 缪钺著 、《困学纪程》 曹道衡著、《赵元任早年自传》 赵元任著 、《冠英说诗》 余冠英著、《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 王亚蓉编著,共六种。 8.《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 《诗言志辨》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作《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著名出版人李昕谈自己数十年做书的心路历程 11.《大书特书》:书定义了我们 “从我拥有一本书的那一刻起,哪怕还没翻开第一页,我已经觉得它以某种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眼看着书店一家家关门,读者也随之消失。世界各地的爱书人忍不住焦虑:书将何去何从?美国的幽默大师乔·昆南也在思考这个沉重的话题。书曾支撑他度过毫无乐趣的费城童年,他成了狂热的读者,并立志此生为书辩护。 12.《古今名人读书法》:不仅是读书法方法,更是一部中国人阅读的历史,一部国学指导教材 本书采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八百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书末附相关书目数十种,并介绍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内容之优劣,尤便查考。本书最早于1940年由本馆以繁体竖排形式出版,后又多次重印。本次改成简体横排形式出版,只做了少量必要的校订,内容并无增删。 下一页更精彩:读书的好处?意义?乐趣?关于读书的25本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