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书有关的书大全_关于读书的50本书(非常值得收藏) 我们通过书籍得到包罗万象的知识,却未必了解关于书本身的知识。 书籍将历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却常将自己的历史隐藏其中。 书是怎么来的、如何发展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选书、怎样高效地读书? 如火如荼的全民阅读,又该如何推进? 关于读书的50种好书(共10类,每类5种),关于读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关于读书的喜怒哀乐,关于我们自己。 一、读书法 1.《如何阅读一本书》:一部永不褪色的阅读指导经典,行销75年,经修订历久弥新。 一位传奇的作者,《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知名出版家郝明义翻译推荐。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盛装而来。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体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印证和领悟。 一本书告诉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如何阅读历史书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如何阅读哲学书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 2.《古今名人读书法》:不仅是读书法方法,更是一部中国人阅读的历史,一部国学指导教材。 本书采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八百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书末附相关书目数十种,并介绍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内容之优劣,尤便查考。 本书最早于1940年由本馆以繁体竖排形式出版,后又多次重印。本次改成简体横排形式出版,只做了少量必要的校订,内容并无增删。 3.《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读书不可不知目录学;阅读古籍门径。 《目录学发微》是著一九三二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辨章学术”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 《古书通例》是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古籍的专著,指出了研究阅读古籍的门径。 4.《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公认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作,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5.《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将来此书,应该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我是对每一个识字读书人而说。—— 钱穆 本书系钱穆先生公子、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钱逊先生所推荐,是他从钱穆先生所著的《孔子与论语》一书中选编而来。所选篇章集中阐述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集钱穆先生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 二、书史译丛 6.《书史导论》:书史的入门读物。 与书籍必然消亡的断言相反,无论是种数还是印数上,书籍都越来越多地被生产出来。 但越来越多消费者正在选择其他的替代方式,无论是为了查找信息还是为了娱乐。但这种阅读的性质可能会强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发展。 该书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7.《书籍的秩序》:书籍文化史力作。如何定位日新月异的变革? 书写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看不到边的海洋,它有着自己的界限、规则、范围和技术,改变着社会生活的节奏。 8.《莎士比亚与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莎士比亚。 “书因仍旧为书而感到羞愧。” 莎士比亚喜剧起初是用于表演的手抄本,而后成为可以阅读的书,最终从一种大众娱乐变为英国的文学经典。本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权威性叙述。作者卡斯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是当代受到广泛阅读的文学学者之一。 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我们邂逅莎士比亚的种种物质形式,以非同寻常的广度和优雅探讨了莎士比亚早期出版者的动机和活动,以及存在于18世纪的一种古怪的分裂症:一方面,莎士比亚在戏台上被疯狂地修正,以迁就当时观众的趣味;另一方面,学者们则一直致力于确立和恢复莎士比亚戏剧的“真实”文本,以及电子媒介向新一代读者展示莎士比亚的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9.《工具书的诞生》:信息过剩是个老问题,从1500年第一本印刷的工具书诞生开始。 这是一本迷人的书……假如你想知识些什么,即使在一个充溢了太多知识的世界,布莱尔的书本身就是一个迷你型的图书馆。——《华盛顿邮报》 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似乎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无时不刻感到信息过剩。但这是个老问题。过去遗留的典籍数量庞大而又彼此牴牾,以至于笛卡尔认为与其有书,不如无书来得更简单。 存储(storing)、分类(sorting)、拣选(selecting)和摘要(summarizing),本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布莱尔认为古代信息分类的4S方法与现在并无不同。 本书作者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个历史场景,那是一个印刷术改变信息生态的时代。她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寻工具书诞生发展的肌理与脉络,探索工具书的产生过程中学者、作者、出版者、使用者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工具书的编撰与出版对那个时代的阅读史、学术研究、信息处理方式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影响。 10. 《图书馆的故事》: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葛剑雄作序推荐。 被国外媒体誉为家庭及文化机构必藏品。 使我所知的天堂片段连成一篇世界图书馆的简明历史。—— 葛剑雄 从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泥板到埃及几层楼高的亚历山德拉图书馆, 从中国的秦始皇焚书到希特勒的少年读物, 从巴格达伟大的中古世纪图书馆到现代波斯尼亚国家图书馆里面无数被毁的多元文化图书…… 图书馆一直就是战场,狂人与智者在此征战,试图主导书对我们的意义。 这些战争让我们看到图书馆两个相互矛盾的本质: 一方面,我们想要出版大量书籍,来“赞颂”最好的、最美的文字; 另一方面,我们想控制住任何形式的人类知识。 本书从解读图书馆、书的战争、沉浸在书海之中等角度着手,将图书馆的历史、发展状况等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活泼文字的同时,体会到隐匿于图书馆乏味概念下的鲜活的文化核心。 三、名家谈读书 11.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全景式记录九十四年风雨历程,一个中国学者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一部意味深长的口述历史。 冯老给了我一个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 习近平总书记《我的文学情缘》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三年访问整理,录音后转换成文。 冯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 执教人民大学,没有大一国文教材,亲自研发《历代文选》; 与郭沫若结缘《再生缘》,共研红楼梦中事; 主持《红楼梦》校订,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阶段; “红学’’建设,殚精竭虑,文章专著,硕果累累,成就“红学”领军人物; 校改本书 2015年 十赴新疆,二上帕米尔高原,穿越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 入玉门关,查实玄奘取经东归之路,填补重大历史空白; 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 交游甚广,结交文学家、戏曲艺术家、书画艺术家、文博专家、工艺大师, 故事鲜为人知。 12.《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著名作家王蒙的13篇读书与写作之道。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名家谈读书,对促进全民阅读有示范意义。 浏览是阅读的下滑,要读点费点劲的书。 我们为什么希望讲故事?人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寂寞感和局限性。人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生命是有限的,而你渴望了解和体验的东西又是无限的。 对于文学来说,没有不重要的事,大事要描写,要关注,小事则更加重要。文学让人们感动的恰恰就是某一个细节。 文学是最动人的力量,文学是最震动人类灵魂的力量,文学是最能说服人的力量。文字是非常美丽的,这种美好的东西会让我们欣赏,让我们陶醉。 从文化部部长到作家,王蒙先生的独特人生经历使他的文字散发出一种对人民的深情关爱。对王蒙而言,读书是一种经验的审度与审美的感悟。他提出,读书需趁早,要像读书一样读生活。同时,他也清醒地指出了读书的局限性,提出“既要又要全必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13. 《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书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灵魂,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本书时而对青年学子谆谆相告,时而带我们走进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他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提出要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 14. 《耕海一二三——杨义谈读书与治学》:读书不可卖弄窍门,却又不可不寻找窍门。 何为“耕海一二三”,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而生万物,遵循的是一二三相递而生的数理逻辑。耕耘书海,观其妙谛,释其妙理,撷奇妙趣,乐何如哉! 读出智慧的笑声,就是把智慧作为读书的一根弦,投入智慧,撷取智慧。 读书是走向治学之路的一级级台阶。书读得多了,见识得多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治学并无神秘,关键是知道怎样入门,而不是在门外徘徊。 读书与治学,都应当作一种生命的投入,使之成为你的另一种带有智慧的生命形式,带着你的生命和智慧的体温。 《耕海一二三:杨义谈读书与治学》辑录了杨义近年来最具导引性和影响力的十篇访谈、演讲和学术札记文字,分作“读书的窍门”和“治学的路径”两辑。 15. 《国学概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讲述“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 学习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入门读物。 “‘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名词。”——钱穆 四、碎金文丛 16.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以爱国的热情,又稍带些许天真和浪漫来谈中国的文化,李长之先生探讨中国文化走向的文章集。 这部文集由五四运动、儒家传统、大学精神等问题切入,所涉皆为文化认知与建设的宏旨大义,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书中凝聚了长之先生的眼光与智慧,是以一个饱学之士理智的研究。 中国人的人生观之缺点 我常觉得我们的人生观里好像是缺少了些什么似的。但这缺少的东西首先似乎不是唯物史观,虽然这一名词的输入尚属不久,而且还有不少人以为新奇。你看“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不是唯物史观…… 可是我仍觉得我们的人生观里总是缺少了点什么。上汽车要抢,公家信封要偷,正式的开会要早溜,享乐的场所要占座,子弟入学要托人说项,没人看见时在公众地方(哪怕多么讲究)要随便吐痰……我惭愧,我列不周全。难道这些毛病没有共同的根本原因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碎金”的封面,用的是李长之先生于1945年为梁实秋幼女梁文蔷的题词,曰:“最好听的音乐是鸟叫”,书写得亦飘逸俊秀,直教人眼睛一亮,继之则砰然心动。 17. 《困学纪程》: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 我所期望于年轻一代的倒是杜甫的两句诗:“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希望他们真正能以先辈大师为榜样,吾侪碌碌,不足道也。——曹道衡 本书是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先生的学术自传,语脉井井而间生波澜,笔触平实却不乏个性。曹先生谦抑地说,回首几十年,有的只是在困而学之后所得的一孔之见,但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两端的自励,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之情。 18. 《哈佛遗墨》:著名汉学家杨联陞先生的“杂货”诗文集,全面展现这位海外汉学家的学术意趣与情怀。 书中主要收录杨联陞学术随笔与诗歌联语:追怀忆旧,记叙其与赵元任、陈寅恪、萧公权的往来论学;评骘学术,精选其为胡适、孟森、余英时撰写的序跋书评;诗歌唱和,辑录其与台静农、张充和、吉川幸次郎的友声回响。 杨联陞用英文写过几十篇书评,评论对象多是知名学者的代表著作。这些书评或具书评意味的随笔涉猎广泛,除去其专长的领域之外,更遍及考古、地理、官制、文学、哲学、书画等方面,祛疑纠误、鞭辟入里,其价值实不在正规论文之下。 19. 《冰茧庵论学书札》: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顾问,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史家缪钺,与吴宓、郑天挺、唐长孺、叶嘉莹、杨联陞等百馀位学者亲友的论学书札,经过精心整理,绝大部分为首次出版,极为珍贵。 20. 《游国恩文史丛谈》:饮誉中外的楚辞学大家游国恩先生珍贵手稿、讲稿重新面世。 萃集讲稿、札记、诗作,以谈诗论文为主,旁及方志、民歌、戏曲等,可一窥先生之学养与博识。 论写作旧诗, 论诗的欣赏, 论讽刺, 论文艺理论遗产的整理, 论学习古典文学, 论“火把节”…… 五、国际文化版图 21.《作为武器的图书》:文化走出去必读参考书。 随先期物资一同运抵诺曼底海滩的还有不像是用于战争的武器:成箱的图书。这些图书抵达各销售点后马上被抢购一空,顾客们如饥似渴地想要阅读来自与他们熟悉了很多年的可怕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读物。 中国的“文学传统太深厚太悠久,以至于炸弹都无法消灭它”。 图书不可能被烈火消灭。人死了,但图书永远不会死去。永远没有人也没有武力能够将思想关进集中营。没有人也没有武力可以从世界夺走图书,图书中包含着人类针对暴政永恒的反抗。在这场战争中,图书是武器。——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 22. 《论美国的文化》:首次对美国与艺术和文化的特殊关系进行解剖与分析,全面深入研究美国文化体制的当代巨著。 最早的大学出版社诞生于19世纪末。大学出版社拥有影响力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通过同行的评估机制,他们主要出版大开本的精装书,占据销售量的73%。 美国大学出版社总共110家,在美国出版业中的份额虽小,却极其活跃。大学出版社带来了书籍品种的多样性,平均占每年新出版品种的8%——10%。 美国文化的例外是:美国没有文化部,但却存在着一种文化体制。这一体制是独特而复杂的,是去中心化的和不平衡的,是有活力的和非理性的…… 图书如何影响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是什么造就了美国文化的实力? 哈佛大学的“威德纳图书馆”有1500万册图书供开架借阅,他是排在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图书馆。 23. 《莫斯科的黄金时代》:对普希金的敬仰从未终止过,对芭蕾舞的朝拜也还在继续…… 在冷战竞争的背景下,未能使世界文化苏联化是一种失败。在苏联本土,受众对大众文化的持久热情以及任何苏联式的大众文化的相似物同样是一种失败。 如果我们真的从苏联文化认同这个角度考虑——教育性的、动员性的、鼓舞性的——苏联文化在最后几十年呈现出一种衰退的景象。 我们的文学反映了一种高于任何资产阶级民主秩序的秩序,反映了一种比资产阶级文化要优越许多倍的文化,我们的文学有权利向其他人传授新的普适的道德……我们非常清楚我们文化的力量和优越性……我们不要屈从于所有外国的东西,也不要采取一种被动防御的姿态!—— 安德烈·日丹诺夫(1946年) 24. 《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世纪场景》文学为谁而作? 小说的成功,是建立在人物的痛苦之上,比如《堂吉诃德》《汤姆·琼斯》《农民暴发户》…… 人们不知道艾默生为什么转变思想,为什么不再追求英国式的博学知识,不再向往古希腊、古罗马的成就,而去寻找新的信仰、新的诗歌。 司汤达,他并不是接受了康德和席勒的思想,反而受了卢梭很多影响……不只是他的《社会契约论》,也有他后来的《忏悔录》和《独步思想》。 一座缺损的雕像如何成为一件完美的作品; 一幅贫民孩子的画像如何达成一种理想的呈现; 一群杂耍艺人的翻腾如何飞入诗意的天空; 一道航帆的折缝如何暗示宇宙的缘起…… 25.《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如何认识互联网时代的图书与文化。 曾经是一种“文化产品的文化”现在正逐渐变为一种“服务”。 文化“产品”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文化是“服务”。 雅典人大书店也许算得上是全世界最美的书店。书店自2000年开张至今,每年都有一百多万人前来购书。在雅典人大书店,书和文化产品如同一场演出,只是这场演出会持续多久呢? 如果消费者只是转变了消费平台,而非购买行为本身,那么亚马逊早就准备好了。研讨会、定期讲座、沙龙以及展览都是集団和其作家、记者创收的新途径。 下一页:和书有关的书_关于读书的50本书(非常值得收藏)(2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