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推荐书 首页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理由 查看内容

老子《道德经》原文全文及译文_道德经txt下载_道德经读后感

2017-7-11 10:13| 发布者: 好书推荐| 查看: 12378| 评论: 0

摘要: 老子《道德经》原文全文及译文_道德经txt下载_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 ...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

  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

  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 、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翻译】: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 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 物。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 教训的开始。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

  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

  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

  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

  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 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

  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那丰盈四溢的,看起来 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

  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

  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 场。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

  追求知识会越来越膨胀自负,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一直谦卑虚己下去,就 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倘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1],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

  [1]「无常心」,有本作「常无心」、「无心」,即无私心。马王堆本「常」为「恒」,「无恒心」亦即不固执一己之心。

  [2]「歙」,音「吸」,纳气入内。「歙歙焉」,有灵气运行、并非人意之状。

  【翻译】:

  圣人没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为了百姓的心。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

  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待他,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

  圣人在天下,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 孩看待。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1]。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

  [1]从韩非子注。不论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窍;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生入死」的总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有人将「十有三」译为「十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 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1]「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用于大道者,当是恩德。

  【翻译】: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

  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 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 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翻译】:

  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

  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 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 著永生的意思。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翻译】:

  这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行于其中,唯恐偏失。

  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翻译】: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会失落。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

  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 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

  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用于一乡,则知一乡; 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

  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护,与婴儿得到母亲的呵护一样。对于婴儿,有毒之虫类不来蜇害,凶猛的野兽不来扑捉,善抓善捕的鹰鸟不来攻击。他们筋骨柔弱却能把东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两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却能自然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精气纯正。他们整天哭号却不会嗓音沙哑,因为他们与自然的呼吸一样和谐。

  知晓自然的和谐之气,也就理解了永恒不变之道。人们知道了永恒不变之道,就有可能达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们却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机,认为这是可以达到长生目的的;然后,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心愿而役使精气,认为这样可以变得更强大。

  看起来,从婴儿到成人,似乎是越来越强大了,但是,万事万物都是一旦强壮了就开始衰老了,追求强壮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道就会提前导致死亡。也就是说,失去了自然之道而追求强壮,反而会加速死亡,不如复归于婴儿。

  【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 天下贵。

        【 翻译】:

  真正了解大道的人不去多加解说,一定要把大道解说清楚的人不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解说清楚的。

  堵塞自己的口耳,关闭自己的眼鼻,不去受道听途说的干扰;解除自己的棱角,排除纷杂的头绪,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光相和谐,与大地尘土同在,也就是说物我合一而不强调自我的存在,这可以叫做与玄妙的的天道同一。

  能够与天道同一,那么,也就不必再求亲近,不必在乎疏远;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利,也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害;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尊贵的,也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卑贱的,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真正最为尊贵的。

  【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翻译】:

  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变,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么事。也就是要掌握正变与无为之道。

  我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根据我今日所见的情况。现在的天下充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人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却照样非常众多。

  所以,圣人说:我不凭个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喜欢清静虚灵,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个人欲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译】:

  天下的政治好像不清楚,但是百姓能风俗淳朴;天下的政治好像明明白白,但是百姓却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懒。灾祸是福气产生的根源,福气是灾祸藏伏的处所。这样祸福相互交替,有谁知道何时是极限呢?

  天子没有按正道去做,天下走正道的人也会变为追求奇变的人,善良的人也能变为妖孽。人们处在迷惑之中,时间本来就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保持自我的方正,却不按唯一的标准去要求众人;保持自我的清廉寡欲,却不割裂伤害众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却不随意做事;保持自我的明察,却不炫耀自我。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翻译】:

  君王治理百姓、运用天道,没有比节制收敛更好的。所谓机制收敛,这就是说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无所不胜;无所不胜,就没有人知晓道德的极限;没人知晓道德的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社稷。

  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国家更加长久,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长久、保持明察的总原则。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翻译】:

  治理大国,却像烹制小鱼一样,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工,只要直接烹制就可以了。这就是说要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的方法。根据大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其实不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人,而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

下一页更精彩:老子《道德经》原文全文及译文_道德经txt下载_道德经读后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于娟《此生未完成》教会你如何去 于娟《此生未完成》教会你如何去热爱生命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我们虽然习以为常,但并不了解其真相,我们需要…[详细]

《最后的礼物》教你别太在意别人 《最后的礼物》教你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种困扰——明明想活得洒脱自由,却忍不住在意别人的眼光…[详细]

《追风筝的人》简介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简介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详细]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5-1-23 11:27 , Processed in 0.06193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