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写道:“阅读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 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故障的汽车。 但它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圆满而感到快乐。” 身处于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 除非与他们直接有关的书籍,就像学生时代读的书都是关于学业、步入职场选择的书籍多是和职业技能有关。 从来没有哪一项条文规定了我们要去读什么书,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读书其实是一项缓慢的工程,并无捷径可走。 如果我们将所有学校的教科书都算在自己的阅读量当中,也是一个相当丰沛的数字。 但是知性的阅读和感性的阅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单纯为了结果而进行的阅读,过程往往都是枯燥和敷衍的。 我们每每拿起一本好书,就像走进了一场智者们的茶话会,聆听他们用文字塑造的人生百态。 他们也会经历中年危机,也会在复杂的社会中产生迷茫。 你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任何事都和书中的故事无限重合,同样的情场失意、同样的职业瓶颈、同样的社会问题。 人生如戏,阅读的过程,就是一场和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之间的邂逅。 随着阅读的过程逐步加深,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 你的知识储备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当你在某一领域很难得到突破,遭遇瓶颈时,你所读过的书中那些人物的故事,会从不同方向给你提供指引。 阅读书籍,就是在为你的人生指路。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书籍中的生命从来都是鲜活的,不会停止的。 就像伏尔泰说的:“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这期,我们遴选出了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和人文社科四个维度,一共16本精品好书。 【认知思维类】 1 《基因传》 悉达多·穆克吉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 “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 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 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 书中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 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 2 《六顶思考帽》 爱德华·德·博诺 优秀团队和普通团队在集体智慧方面差异并不大,但在如何引导和激发集体智慧方面却是天差地别。 《六顶思考帽》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便、易用、高效的思考工具。 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 团队将思考过程分为六个不同的方向。 每一个方向与一顶特别颜色的“思考帽”相对应,通过假想式地戴上或转换“帽子”。 轻而易举地聚焦或转换思考方向,使对话和会议主题清晰而富有成效。 并且显著地提高所有类型复杂沟通的效果。这一概念就是“六顶思考帽”的方法。 3 《大国大城》 陆铭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 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 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 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 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 《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 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4 《终身成长》 卡罗尔·德韦克 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而你有充分的机会与可能扭转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前进的方向。 在对成功学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 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终身成长》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 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 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情感故事类】 1 《毒木圣经》 芭芭拉·金索沃 想象一片废墟。这废墟怪异之极,绝不可能存在过。 树,一列列地立着,长着滑溜的、条纹状的树皮,犹如肌肉发达的野兽,不可思议地疯长着。 每一寸空间都充盈生命:精致而有毒的蛙,斑斓的纹路有如骷髅,攫住对方交媾。 将珍贵的卵分泌到滴水的叶片上。 藤蔓紧缠着自己的同类,无止休地角力,要迎着阳光。 猴子在呼吸。蛇腹滑过树枝。 排成纵队的蚂蚁大军将猛犸象般庞大的巨杉树干啮成清一色的颗粒。 再将之拖入地底的暗黑之中,供它们那永不餍足的蚁后享用。 与之相对,幼苗如同一支合唱队,拱着脖子,从朽烂的树桩中探出,从死亡里吮吸着生命。 这片森林啃啮着自身,永生不息。 普莱斯牧师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从美国来到比属刚果,把种子、蛋糕粉和圣经带进了遍布毒木的丛林。 牧师眼里,这里是一片蛮荒之地,满是需要救赎的灵魂。 然而,他不但没能拯救那些“无知”的土著,反而将一家人拖入了危机四伏的动荡人生。 我们都很无知,但并非真正无辜,人人都是共犯。 《毒木圣经》中的五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作为叙述者,将历史的洪流与人性的幽微交织。 犹如一片绚烂神秘的森林,美丽凄切,令人震撼。 2 《中年的意义》 大卫.班布里基 中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却常常因内心的忧虑和自我怀疑而蒙上阴影: 我要怎样才能看起来年轻一点?我变得不爱交新朋友,是我老了吗? 到了这个年纪才想生小孩,是不是有些不切实际? 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我比以前不快乐吗?孩子们即将离家了,我该怎么办? 在我身边的这个人是谁,我们为什么不像以前那么恩爱了? 《中年的意义》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透视中年。 以清晰、优美而流畅的文笔,阐述了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背后的科学根据,揭示出人类之所以形成动物界独有的中年现象。 是数百万年演化出的完美礼物,它将中年人推向人生的巅峰,并赋予他们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3 《为何越爱越孤独》 武志红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 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 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 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 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 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 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帮助你看见关系的真实样子。 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结束权利与控制的游戏。 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使自恋变为自爱。 4 《子夜》 茅盾 《子夜》的作者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子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功的革命性现实主义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成熟。 刚一面世,便轰动一时,引发当时社会热议,受到各界名人赞赏。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的旧上海为背景,描写了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和斗争。 叙述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塑造了商人、交际花、知识青年等阶层的典型人物形象。 吴荪甫残酷剥削工人,在股票交易中投机牟取暴利。 开办信托公司,最终,在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争中失败而破产。 细致描绘了旧上海人们的生活场景。 这些逼真的细节描写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下一页更精彩:书单 | 读书,是摆脱焦虑的唯一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