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你是这样冲动思考的吗? 上海发生过这样一起事件:一农民工刚从银行拿取了18000元的年工资,在路上不小心跌倒,手中的钱被风吹起,路人和司机在马路上疯抢农民工的钱,等警察到时钱被抢得只剩3000元。 看到这则新闻,有人就开始责骂上海人了: “上海人自以为的高尚去哪里了?农民工的工资是最来之不易的为何还昧着良心拿钱,火大!” “还上海?哈哈哈哈哈哈,看到满地钱好几部车下来抢,真讽刺。” “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 可笑吗?” …… 看到此种新闻我们都十分愤恨,情绪激动,大脑会不自觉地对事件进行判定,结果总是有失偏颇。一些上海人也觉得很冤枉啊,你拿个下限来定义整个上海人的素质,这无异于你跑到一个班里抓到最差的学生,然后说整个个都是这样! 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作者给这种机制命名为“系统1”,它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与其相对应的是“系统2”,它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 简单来说,系统1凭冲动行事,系统2凭理性决策。 系统1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代表性启发、锚定效应和可得性启发。 (一)代表性启发 当个人在依据代表性启发法做决策时,首先会考虑到借鉴要判断事件本身或事件的同类事件以往的经验即以往出现的结果。就是说用样本判断总体。 学过统计学的同学应该都了解,要想通过样本来判断总体,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比如样本量和抽样方法。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随便抽取几个,然后得出结论。文章前面的引子就是一例。 再看每年都很火的话题:“是否应该取消春晚”。一些人看到微博上漫天的支持声音,以为全国人民都站在统一战线上了。但是,春晚较大的受众,也是全国人口主要组成的农民朋友并不经常活跃在微博上,而且你看到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关注”的原因与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就是说,你的抽样是有偏的! 所以,在下结论之前,最好还是问问自己,它具有代表性吗? (二)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这么一种情况:人们的某种数值估计会受到最先呈现的数值信息即初始锚的影响, 以初始锚为参照点进行调整做出估计, 但这种调整往往不充分, 使得其最后的估计结果偏向该锚(即高锚会导致较高的估计, 低锚则导致较低估计)的一种判断偏差现象。 所以我们很能理解为什么商场打折的效果如此之好!这里再举一例,关于小米: 当初在介绍小米手机时,雷军多次强调其与苹果手机各种元部件一样,而苹果手机的价格我们都知道(4000+),它作为“锚”刚好衬托了小米的1999。这就引导了消费者去想:既然享受同样的配置,为何我不买小米。 避免锚定效应最好的方法就是,换锚!即找到真正应该对比的对象,比如小米就与其他国产手机(比如魅族)比。 (三)可得性启发 在使用启发法进行判断时,人们往往会依赖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并认定这些容易知觉到或回想起的事件更常出现,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这种判断方法称为可得性启发法。 还记得看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后,身边的朋友(也包括自己)也开始怀念那段美好的校园时光。但是冷静下来一想:当时的日子真的有那么好吗?是不是真的想要回去过高中那段日子?然后大脑就会浮现出那枯燥乏味的每天三点一线生活,为成绩为排名担忧的考试后,还有某些人早期显现的腹黑……因为我们容易想到那些好的时光,所以给它赋予更多的权重,似乎认为那段日子真的就是那样。坏的东西都被记忆过滤,但被过滤不代表不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问题时,想想是否全面,是不是一根筋地往某个方向跑。 当然,这些冲动决策也不一定只有消极作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叶知秋,也可以通过购买打折商品收货淘的乐趣。只是当遇到公共问题时,保持冷静,才能保证我们思考的独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