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一本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好书 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以嘲讽的口吻表达出一种对人类行为的否定。我们无时不在地在思考,既有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有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判断选择,但却很少有人去关注思考的本身。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关注思考内容这种形而下的东西要多,关注思考形式这种形而上的东西要少。 中国古代的哲学世界尤其如此,重世界观而轻方法论,具体到思考来说,《论语》中有“思无邪”,讲究思想内容纯正,给中国古代以来的思考内容定下了主流、正统的调子,但也使思考本身画地为牢,有所突破则困难重重。 前段时间,在中信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李璐知道我爱好阅读,将他们今年主推的一本书的书稿电子版发给了我,然后正式出版后又寄了一本过来,我得以先睹为快。 四百多页的一块小砖头,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学者丹尼尔.卡里曼。丹尼尔.卡里曼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工作间隙,粗略地读完,颇受启发,丹尼尔.卡内曼的这本《思考,快与慢》对于我们的思考形式提供了绝佳的方法论意义。快思考与慢思考,这是作者在书中花大量篇幅诠释的两个概念,也是作者对思考的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 什么是快思考呢?什么是慢思考了呢?通过以下一段话语我们大概便可以明白。 在我们无法自然地凭直觉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论是专业的解决方法还是启发式的答案的情况下,我们往往想要找到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这就是本书中提到的慢思考。快思考则既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比如专家式的和启发式的,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 如果对这一段文字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进行阐述的话,那么则是慢思考对应着理性思考,快思考则对应着感性认识。 尽管思考有快慢之别,存在理性与感性之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人们思维方式中两种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无所谓对错。对于一名文学家来说,“感时花溅泪”是自然而然的,你不能说这是反常识的,这种“移情”的手法正是对一种思想感情的寄托。同样地,当面对着一位看似有些神经质的分析测量师一次次地重复着数据的计算时,你也不能轻蔑地嘲其死板、无趣。 事实上,对于直觉判断(快思考)与公式运算(慢思考)孰优孰劣的命题,作者在该书的第21章也专门做了一个章回的探讨。作者实际上采取了一个二分法的判定,作者指出,直接判断比不上公式运算准确,但同时繁琐的公式运算又足以引起许多人的烦恼。 如何兼采快思考与慢思考的优劣,扬长避短,快思考与慢思考之间天然的鸿沟是可以调和的吗?作者在书中也做出了回答。如何让直觉判断更恰当有效?这就涉及到过度自信与偏见的问题了,而这恰好也是我们判断和决策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从学以致用的观点来看,如何克服大脑认识中的局限,做出最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决策,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思考人生提供了典型的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事实上,过于自信,有你有我,而这足以成为导致许多人功败垂成的“滑铁卢”,因为我们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基于经验和感性的判断也有可能是谬论。 同样,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直觉是基于基本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的,如果要在中国的知识资源中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一位老工人凭着机器声响的轻微异常,便可以迅速判定出机器的故障根源,这是基于他在无数次地拆解机器中形成的条件反射;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仅仅查看病人的舌头就基本可以判定患者的病情,这是基于他数千次的临床实践的积累。 作者写到这儿,事实上对于如何正确地思考,我们已经基本上有了一个概念。《思考。快与慢》,真的是一本教我们怎样思考的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