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6本关于书、阅读、书店和爱书人相关的作品 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自从人类养成并传承阅读习惯开始,书籍承载中的知识的力量,让人的思想和灵魂具有了起飞的动力,难怪弗罗斯特略带残酷诗意地说: “阅读,让我们成为移民。” 漂移不是真正的背井离乡和虎落平阳,而是令干涩的生命逐渐变得丰盈起来,绝不肯在原处被动地渐次枯萎、凋谢。 今天,推荐6本关于书、阅读、书店和爱书人相关的作品,愿它们能成为你寻找同好的探测器与指南针。 如果你热衷于波谲云诡的故事,又或青睐于热烈浓致的情感,那很抱歉。这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这就是一部讲述人间温情的故事——关于书的香气,关于书的爱恋,关于书的情缘——一部在生活里找到知音,并得以终身精神圆满的故事。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 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 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这本小书,完全无关乎颜如玉,更无关乎黄金屋,我们只是在这个爱书成痴的女子身上,看见自己为书或静、或思、或狂的影子。我们也如这个女子一样明白,书是我们朝夕相处的灵魂伙伴,我们藉由它联通万古岁月,联通整个世界。 就算人海茫茫,最终也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 总能找到一个知己,让你终身不觉得孤单。 PS:这本小书在1986年代被拍成电影,据说电影无可挑剔,但有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字:《迷阵血影》,所幸这名字,激发了**的译者陈建铭的全部勇气和决心,于是,才有这馨香满心的小书中文版的问世。 1919年,莎士比亚书店在巴黎左岸悄然开张,至1941年因二战时局日趋紧张而关门,历二十年不倒,且名声越来越大。 有人将莎士比亚书店的成功,归因于出版《尤利西斯》——它曾被视为禁书,但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文小说之一。但我们通过这本回忆录可以探知,除此之外,一家传奇书店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书店若只是租售图书,或偶尔饶上一本禁书,维持是可以维持矣,但终归不是长久事。 若要长久,就必须留下“传说”。 所谓“传说”,就要为自己树立一座地标式的界碑,也就是多少年后,当人们面对实体书店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门可罗雀,会想起若干年前世上有家书店常常爆棚的某个下午的这样一种意思。 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就是这样一台传说制造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早已超出书店的范畴,而是将纽约格林威治村、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巴黎“左岸”架接起来的文化桥梁。除此之外,更可贵的是,莎士比亚书店,还予人一种浓浓的人情味,这恐怕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于是,渐渐地,莎士比亚书店成为了人们真正梦想中的书店——是书店、图书馆、出版社;是银行、邮局、文化沙龙;是文人雅士汇聚的据点,英法文学交流中心,是“迷惘的一代”之精神殿堂。 而比奇,她在自己那座书本砌成的城堡里,与那些喜欢的人和书厮混在一起,看遍作家百态,尝尽人世冷暖,亲历一段以书结缘的文坛传奇,过完了一个爱书女人的理想一生。 假如你知道一大摞自己应该阅读的书,却一本也没读,那或许你就和英国女王有点共同之处了,最低限度也是和作家艾伦·班尼特笔下想象出的那位英国女王有了共同语言。 阅读何以改变人生? 在不平凡的读者那里,阅读将会带来更加不平凡的改变。这种改变在人类的历史上屡屡发生,那些特殊读者的权势地位、智商天赋将无限放大阅读带来的人生能量——放眼去,君王们从如烟的卷帙中学到运筹帷幄的治国之道,文学家们也从浩淼经典中学到妙笔生花的码字之术。 而这本书则是英国国宝剧作家给爱书人的通关密语,也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一段私密阅读史。 某一天,英国女王追着她的狗儿来到白金汉宫后门,邂逅了停泊在那里的伦敦图书馆流动借书站。阴差阳错,政务繁忙的她竟由一个厨房小工诺曼引领着,培养出读书的爱好,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书虫。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从现当代几位女作家的作品开始,再回到十八九世纪的经典,她痴迷小说,渐入佳境,不时能听到她作为普通读者的有趣评点。这一新发展的爱好影响了女王的世界观,也改变了她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引起了首相、内阁特别顾问和女王私人秘书凯文爵士的不满。他们认为女王的阅读是破坏性的,想了很多办法,但依然无法终止女王的阅读旅程。 博览群书,领略过奥斯丁、哈代、门罗等人笔底波澜的女王变得细察深思,富于感受力,她开始质疑世界既有的秩序,看到她每日例行公事的统治生涯中的禁锢与局限,对她必须应付的许多事开始失去耐心。最终,这位不寻常的读者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 在这本令人愉快的小书中,贝内特为女王想象了另一种“阅读人生”,以热情幽默的戏剧化情节,探讨了阅读、写作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贝内特不着痕迹的英式幽默在现实与荒诞之间微妙的分界线上游刃有余,完成了一个少有人尝试的壮举: 我们对女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并为她成功地变为一个爱书人喝彩加油 如果仅是“以貌取书”,这本书着实是看不出有多“美”。 封面,是塑料编织袋材质的书籍专用防潮包装膜;装订,用的是牙签般粗的塑料线绳;内文纸张,则是日常司空见惯的新闻纸。但翻开书页,瞬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一幅幅信手拈来的漫画,一段段幽默风趣的文字,让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温情,筒子页内还隐藏着大量精彩图文,阅读时你可撑开内页“窥视”,也可备一把裁纸刀边读边裁。 翻开这本2016年“世界最美的书”金奖图书,仿佛走进了“书的最美世界”。 本书记录了方圆工艺美术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书店收存了多年的订单及与出版社的往来信件为切入点,讲述书业人的故事与感悟。 作者吕重华说,这几年来,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正消失在城市的版图中,“我想做一个百年老店,可不知还能坚持多久,希望通过这次出版能够引起广泛关注,为实体书店生存找到途径。”历时3年多,他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订单·方圆故事》: 我在人世间匆匆走过 用这本书写下一个“到此一游” 留下个记号 我想,它能成为“最美的书”,除了装帧与设计之美,还有作者那种纯粹的心境与情怀。 但愿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订单”不会是一次别离。 钟芳玲“书话三部曲”包括《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在内容上相辅相成、设计风格上同中有异,全面展现女书人钟芳玲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与写书的完整心路历程。 《书店风景》 世上处处皆有好风景 然而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书店风景 二十多年间,本书作者游走于东西方书业,走访上千家书店,撰写这部引领潮流的《书店风景》。几经修订,本书早已成为爱书人、藏书家、出版者、书店迷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圣经。 如同作者一样,每个人心中都存有一幅幅难忘的书店风景。时光飞逝,书店或许消失,风景因而改变,但岁月不会忘记留下痕迹。就让《书店风景》陪着喜爱书(店)的你我,编织属于自己的记忆。 作为钟芳玲的成名作,本书介绍了众多西方知名的地标性书店、主题书店、二手书店与古书店,是第一本近距离描绘西方书店的中文专书,引发华文世界书店书写的风潮。新版设计精美,编排独特,作者借此向自己所钟爱的阅读志趣、古董书收藏的爱好致敬,也希冀广大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纸质书所独有的魅力。 《书天堂》 文字是亘古的桥梁,阅读是共通的渴望 书的所在就是天堂之所在 《书天堂》记录了作者二十多年间步履不停,遨游西方书世界的见闻;仿佛一部为书走天涯的纪录片,表达了一位爱书之人对书与文字的钟情,对书人与书地的礼赞。 博尔赫斯曾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 而本书作者所呈现的, 正是书本、书人与书地构筑出的“书天堂”。“书”的定义虽因时间与科技的演进而蜕变,但无论是身处西方或东方、旧世代或新世代,只要对书怀有深深的热情与偏爱,那么“书天堂”便会为你而敞开。 《书店传奇》 在平凡书店中发现非凡 《书店传奇》就是在平凡书店中发现非凡、在非凡书店中发现平凡。每家书店无论规模小或大、历史短或长,皆有一些属于她们独特的故事、一些让人感动的片段。它们可能发生在两百五十年历史的英国伦敦老店,也可能来自大楼角落中不起眼的一家小摊。 本书是作者遨游英美书世界的一连串书店奇遇记,也是多年来积累的传奇故事集;在她的引领下,我们不仅欣赏一幅幅书店风景,进入书天堂,更从中领略到不同的人生况味、趣味与品味。 《为了书籍的人》和《永恒的图书馆》两本书,是由《坚忍与刚毅——西方图书世界的人、史、地》经国内翻译后拆分而来。原书四个部分首尾呼应——爱书人的文化历史(第二部分)与藏书地的文化历史(第一、第三和第四部分)——从亚历山大城开始又以亚历山大城结束。 书的收藏是一桩不疯魔不成活的事情 书痴们斤斤计较于版本、品相、装订、书衣、插图、开本、毛边等,以及扉页上的签名、印章或藏书票,摩挲把玩不已。 “仿佛有一只集体的手——拜占庭的阿里斯托芬,彼特拉克,罗伯特·科顿,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托马斯·杰弗逊,阿瑟·阿方索·索姆贝格——每一位世界智慧的暂时保管者都伸出手来,穿过时光的激流旋涡,把这套宝贵的书送到了我的手中。这是一个实现信念的行动。我们是他们的继承人,对于第三个千禧年的读者也负有同样的责任。” 作为时间过客的我们,不只是时间的过客。 我们承载前人的委托,并肩负着向后人托付下去的重任,那就是将我们人类的知识与智慧以书籍等方式传承下去的责任。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没有谁看不到电子介质对传统书籍的冲击,更何况日日与书打交道的迷恋者们。这些“为了书籍的人”并不因其痴缠与疯魔就掩住双眼,不去看新事物的出现。 有反应敏锐的,利用便捷的网络传播工具,将淘书或售书的触角延伸得更远,领风气之先;还有开始研究“电脑化小说写作与印刷小说之争”,以数字手段做“超文本”创作。而对于数字技术是否会取代传统书籍这个严重的问题,想必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爱书人的心头。 事实上,电子阅读初露端倪,便使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纸质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相比,以往的兵荒马乱、水火之灾只是阶段性的困境而已。书籍的迷恋者们很难指望去抗拒这股潮流,只是私心愿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并存,且相互弥补、调节,毕竟深度阅读在纸质书籍里才可更好地实现。 老式的书籍可能朽坏
但是它只要继续存在 阅读的方式是不会改变的 -PS- 谨以这份书单,致同样爱书的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