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推荐书 首页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理由 查看内容

《朗读者》小说简介推荐理由_朗读者 小说读后感

2017-4-8 11:59| 发布者: mghouai| 查看: 9197| 评论: 0

摘要: 《朗读者》小说简介推荐理由_朗读者 小说读后感《朗读者》(德语:Der Vorleser)是德国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写的长篇小说。该书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冠军的德语书籍。作品1995年在德国出版, ...

《朗读者》小说简介推荐理由_朗读者 小说读后感

《朗读者》小说简介推荐理由_朗读者 小说读后感

《朗读者》(德语:Der Vorleser)是德国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写的长篇小说。该书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冠军的德语书籍。作品1995年在德国出版,1997年由卡露·布朗·珍妮维(Carol Brown Janeway)翻译的英语版本于美国发行。

《朗读者》讲述男孩米夏和女人汉娜之间充满激情的忘年恋,而故事的深层含义则是近代德国人对于历史、暴行与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

《朗读者》先后获得汉斯·法拉达奖 、“世界报”文学奖等奖项。

《朗读者》小说推荐理由

侦探小说家写的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其实和爱情无关

它是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从德国每所中学到世界各地,这本《朗读者》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

《朗读者》是首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首的德语小说,奥斯卡奖封后之作

《朗读者》讲述15岁的中学生米夏恋上36岁的女人汉娜,他们开始交往,读书,做爱。不辞而别的汉娜在八年后作为被告出现在审判纳粹战犯的法庭上。为了隐藏自己的秘密,汉娜宁愿被判终身监禁。这是一个让文学界震惊的故事,很快成为全世界范围的阅读话题。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

《朗读者》小说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米夏的15岁少年和一位叫汉娜的36岁单身女人的惊世绝恋。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一个15岁的少年在电车上病倒了,一个电车上的女售票员,很偶然地在街头帮助了呕吐得一塌糊涂的少年米夏。米夏在妈妈的吩咐下,去女人家里答谢,结果交往几次后,有了性和爱。在做爱之前或之后,少年米夏向汉娜朗读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篇章。

在米夏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不久后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8年后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米夏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旁听,汉娜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她曾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看守。汉娜并没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直到审判席上,汉娜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下黑字做笔迹比较,并因此背负罪名被判终身监禁时,米夏终于明白了原因,明白了汉娜为什么不看他的旅行计划,为什么会在拿到菜单时神色紧张,为什么总是不厌其烦地听他朗读,汉娜是一个根本不会认字读书的文盲,但她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个秘密。

米夏是可以说出真相替她减轻罪与罚的,但却最终选择了和汉娜一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卑微的秘密。两人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汉娜的入狱而终结,在随后的人生中,米夏慢慢体会到了汉娜的想法。他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去各种录着自己朗读声音的录音带,汉娜也开始了识字,并给米夏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但米夏却始终没有回信。十八年过去了,在狱中表现良好的汉娜获得了假释,终于能够和米夏见面了,可是面对这一机会,汉娜却丧失了勇气,她以上吊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朗读者》小说作者简介

本哈德·施林克(1944— ),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法官。现在柏林洪堡大学任教职,并是北威州宪法法官。曾获德语推理小说大奖。《朗读者》无疑是他最轰动的作品,先后荣获四个重要奖项,被译成35种语言,并成为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的德语小说。据其改编的电影获2009年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

施林克,全名本哈德.施林克,港台的译法为徐林克,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法官。他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法律学。1975年他在海德堡攻得博士学位。作为法律学教授,他分别于1982年到1991年在波恩的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于1991年到1992年在法兰克福的歌德大学任教。1992年起在柏林洪堡大学从事公共法律和法律哲学的教研工作,其从1987年开始成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宪法法院的宪法法官。

《朗读者》小说作品影响

《朗读者》1995年问世以后已经被译成40余种语言,被引领美国阅读潮流的“奥普拉读书俱乐部”推荐。

《朗读者》2006年1月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推出,已重印10余次,位列《新京报》等数十家有影响力的传媒之图书畅销榜;是民营书店北京万盛书园、上海季风书园、南京先锋书店等的上榜畅销书。荣登卓越网2006年文学类十大好书之首,当当网2006年度中国图书畅销榜、新书专家榜,《中华读书报》2006年百部好书推荐榜;入选《2006知识工程推荐书目》;是2006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和“引进版优秀畅销书”。其老书重做被评为《中国图书商报》"2006优秀图书营销案例”。

2008年,作品由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拍摄成同名电影,电影相继荣获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等奖项。截至1999年4月,该书的发行量在德国已达50万册、法国10万册、英国20万册。

央视推出一档同名节目《朗读者》!

《朗读者》小说作品评价

德国作家汉斯·布赫:“小说描绘的故事毕竟是不真实的,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比如说汉娜是个文盲,不会读写,这让人难以置信,就像阿Q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不代表现实。在文学奇迹中建筑出来的故事虽然讲述真理,却无法反映现实生活。”

作家肖复兴:“这部小说是一个在为了不能够忘却的记忆中,战后新一代人如何成长的寓言。”

作家曹文轩:“在我为他人开出的所有书单中,无一没有这本书的名字。这样一本书,正合我的阅读趣味与文学理念。在20世纪的文学普遍放弃感动的文章而一味——甚至变态追求思想深刻的当下,再一次阅读这样令人感动的小说,我们在感动中得到了深华。”

《纽约时报书评》:“感人至深,幽婉隽永!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樊篱,而直接同人类的心房对话。”

《朗读者》小说读后感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故事讲述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米夏因为偶然的原因爱上了三十六岁的汉娜。对于米夏而言,他在汉娜身上发现了一个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汉娜也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而安静且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但是,汉娜不久却突然不辞而别。等到再见到汉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实习的法学系大学生,而汉娜却是嫌犯之一。汉娜的罪名是在纳粹时期当过看守,在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大批犹太人死亡。(战争开始时汉娜曾在西门子任职,本来还有提升的机会,汉娜却令人惊讶地辞职当了纳粹的看守。)在审讯中,别人把当年遭空袭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汉娜身上,她却出人意料地承揽了下来,结果被判终身监禁。

在知道了汉娜越来越多的事情后,米夏发现了汉娜一生最大的秘密:汉娜不识字!正是为了掩盖这一点,汉娜屡屡放弃前程,几年前离开米夏也是为此。但是在法庭上和众人面前,米夏并没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没有替汉娜辩护。出于对汉娜的维护,还是对自己的维护呢?我不能理解。

汉娜的身影一直索绕在米夏心里甚至贯穿于米夏的一生,婚姻失败的米夏在汉娜入狱八年后,开始重新为汉娜朗读名著,并把录音带寄给汉娜。这给狱中艰难生存的汉娜带来了希望,汉娜凭着录音,并从图书馆借到这些书籍,然后逐字逐句同她听到的内容进行对照,那台录音机也为此就要一会儿向前转,一会儿向后倒,一会儿暂停,因为反复退进使录音机坏过无数次。汉娜竟渐渐学会了读写,且开始满怀希望给米夏写信。收到了汉娜写来的信,内心充满喜悦安慰,但内在柔弱犹豫的米夏却始终没有给她回信。

汉娜可以出狱了,由于没有别的亲人,狱警联系了米夏,他们这才见了尴尬的一面。米夏发现汉娜明显老了,几乎不知道如何面对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汉娜出狱的当天凌晨,汉娜自杀了。好书推荐尽在推荐书www.tuijianshu.net

这部小说,看后给人一种启迪性,那就是让人性的认知和对社会的思考,来洗涤你的灵魂。

《朗读者》的作者施林克是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教授,同时是法律学家和北威州宪法法官。作家与法律学家的双重身份,使他从人性和历史的角度演绎了一种“畸形恋情”,小说故事曲折,语言自然,构思独特。小说中被历史隔开的两代人,在朗读与倾听、诉说与沉默、罪恶与遗忘、逃避与短兵相接、激情与蓦然惊醒的故事里沉浮,演绎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的故事。其对人性的挖掘是深刻的,对人的启迪更是多方向的。

首先,在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过程中,她自己始终坚守沉默,拒绝透露自己不识字但又喜欢文学作品的事实,为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她不惜沉默和陷入更深的孤独。惟一能够证明她无罪的米夏又因为那难以启齿的恋情而三缄其口,当米夏的自私逃避、其他看守的贪生怕死、甚至法官们的无所作为都不约而同地披着法律、正义以及热爱和平的外衣,手拿屠刀向一个普通、柔弱、无辜的女人挥舞过来的时候,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缄默和引颈受戮了。

法律本来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而存在的,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法律也会因为它所要要维护个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挑战。这简直就是个悖论。

从汉娜的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她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获得自由,也不是别人会不会往她身上泼脏水,而是决不能暴露自己不识字的窘迫,以此来获得与他人的平等,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愿意在众人面前顶着一个红字去苟且偷生。因此她牺牲了自己的自由与清白,去换生活在狱中的平静。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执拗而鲜活的个体的顽强抗争,法律只显露了它的苍白乏力与屈服。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怎样解读?

你不属于那个历史时刻,也不是那一历史时刻的那一人,那么你如何断定在那一时刻能影响着历史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存在,或者会做什么样的思考与抉择?对一个人的审判,根据什么作出?历史又应该如何评判?当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自己有所隐瞒的时候,谁能了解历史的真实面目?

通过读书,让我学习了历史,但我认识到的远不是历史的真实。就算是对于汉娜这样一个人在奥斯维辛监狱的举动,人们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况对于那一代人和无数的历史事件?从书本中得到了知识,从现实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为也得到了某种生杀予夺的权利,可殊不知也许自己还被完全蒙在鼓里。汉娜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曾经问过法官们一句话:“如果在当时,你会怎么办?”在场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对历史的假设,而历史从来是不可以假设的。

所以我认为小说家凭借这个故事挑战了我们对道德的定义,对于知识获得的定义,对于历史的定义,和对于审判的定义——我们为什么要去审判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还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无罪?是抱着什么目的让我们有如此嚣张的气味,使我们在向真相靠近的时候,让他离的越远。

最后一个值得思考的是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把它看成是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隐喻。它是男人与女人的、成年人与少年人的、历史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象征。

一种超越道德但却看似符合人性的关系发生了,它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我们且不论及这种关系对他人的影响,即便是对当事人自己,怕也会是毁灭性的了。道德的力量束缚着人的意识,影响到人的行为,规定着人的情感方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是强大而不可突破的。

所以米夏自始至终都会隐瞒自己和汉娜的关系,他在少年时期享受的是偷尝禁果的新鲜和刺激,成年之后则品尝着爱与耻带给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他和汉娜之间除了性的交流和朗读这件事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沟通,因而也就不存在真正的爱情,所以当以后的生活成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戏剧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就变成了最不应该考虑的因素,因为自由和尊严远比爱情和“性福”重要得多。

如果说两个人深深相爱却因为现实的阻隔不能相守是悲剧的话,那么人与人交往了却不能真正相互沟通、理解、相爱,则当是更浓重的悲哀!

汉娜最后的自杀,我认为是出于对公正的看破,对尊严丧失的恐惧,对未来信心的丧失,和对人与人之间爱的失望。借着汉娜这些不能说的秘密,作者无异于在启迪我们:当人类不能完全拥有这些的时候,人类的生存意义也便不复存在。

很显然,这部小说具有着存在主义的背景,作者力图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类的自身永恒的孤独,尽管对人的前途看得未免过于黯淡,但却异常深刻,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悲壮——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无论我们目前对这些是怎样的依赖,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也即阅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

一本好书,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异功能的药,喝下去,能让你看到自己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强大的,弱小的,宣读着的,沉默着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阳光而无所隐藏。

《朗读者》小说经典语录

1、是不是人人都如此?我年轻时总感到自己一会儿信心十足,一会儿又自信丧尽。我想像自己完全无能,毫无魅力,没有价值。同时我又觉得自己是天生我才,并且可以计日功成。在我充满自信时,我连最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但哪怕一次最微不足道的失误,也叫我确信自己仍旧一无是处。——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2、The only thing that can make life complete, that is love.
唯一能使人生完整的,是爱。《朗读者》

3、当我们敞开心扉时,
我们合二为一。
当我们沉浸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我们消失时,
你在我心里,我在你心里。
这之后,
我是我,
你是你。——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4、可是,她目不斜视,眼光穿透尘世一切,扬长而去。那是一种睥睨万物、深受伤害、彻底绝望而无限疲惫的眼神,一种任何人、任何物都不再想看的眼神。——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5、回忆被留在了身后,就像一列火车继续向前行驶而把一座城市留在其后一样。它依然存在,在什么地方潜伏着,我可以随时驶向它,得到它。但是,我不必非这样做不可。——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6、我没被吓倒,我不怕任何事,承受的越多,我就越爱她,危险只会增加我的爱,它会让爱变得尖锐,变得趣味怏然,我会是你需要的唯一天使,你丢下生命时会比你拥有生命时更美,天堂会把你带走,看着你,对你说,只有一件事可以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朗读者》

7、我也记得,一个小小的挚爱的手势,不管这个手势是针对我的还是对别人的,都会让我激动的喉咙咬住。有时候,电影里面的一个情节就足以让我如此激动。我即麻木不仁又多愁善感,这甚至连我自己都难以置信。——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8、我们的生活层层叠叠,下一层紧挨着上一层,以至于我们老是在新鲜的遭际中碰触到过去的旧痕,而过去既非完美无缺也不功成身退,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现实中。《朗读者》

9、你对一个环境或一种情况非常熟悉,以至于凡是你感受到并接受了的、令你惊讶的东西,都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产生于内心。——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10、做一件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世人显示她所能做的事情,而是像世人掩饰她所不能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其起步意味着节节败退,而其胜利隐藏着失败的生活。《朗读者》

11、其实,恢复自信同成功与否没有关系。我所设定的每一个奋斗目标,我所渴望的每一次外界好评,使得我真正做到了的相比之下显得一文不值。而且,到底我是觉得自己一无可取,还是感觉足以自豪,只取决于我当时的心境如何,与其他一切简直没有关系。——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12、只有一件事可以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朗读者》点评:表白对象必须是文艺青年,切记。《朗读者》

13、我们就这样说了声再见,在我们内心深处说再见之前。《朗读者》

14、我很清楚,否认乃是一种似非而是的背叛。虽然,一个人到底是扯了谎话,还是仅仅出言谨慎、深思熟虑,为了避免落入尴尬,或免得成为笑柄,这从外表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有些人采取了不予承认的态度,就只有他们自己心知肚明了。但是,如果说谎的话,终究会把那层关系中的根基抽走,就像那些花里胡哨的背叛一样。——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15、另外,我甚至还怀疑,我的快乐记忆是不是真实的。因为,我越是想它,就越想出一些尴尬场景和痛苦境况。再说,我虽然已经朝汉娜的记忆道声再见,但是,我却并没有将它克服。曾经汉娜难为水,我不再对人卑躬屈膝,我也不再自惭形秽;我不再自揽罪过,或者感到负罪;我也不再去爱人,以免一旦失去便又会悲痛万分。这一切我并没有故作什么明确的构思,只是在感觉上坚如磐石。——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16、「精疲力竭之时,也就到了柳暗花明之日。因为,四周环境和景色都太熟悉了,所以,如果要想发现并领会那些真正令人惊讶的事物,就不能在外界寻求,而只能是从内心生长出来的。这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情况经常会有,至少,在熟悉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我好像走上一条路径,先爬上陡峭的山峰,穿过小路,跨过泉水,迂回往复在遮云蔽日的参天古木之间,忽然一下就开朗了,一走出去,就是那片耀眼的树丛!」《朗读者》

17、我不畏惧,我无所畏惧,受伤越深,我的爱也越炽热,危险只会增添这份爱,让它更清晰,更丰富,我会是你唯一的天使,你生命的结局会比开端更美丽,连对你敞开怀抱的天堂也会说:“只有一样东西能让一个灵魂如此完整,那就是爱情。”《朗读者》

18、Im not frightened.Im not frightened of angthing.The more i suffer The more i love.Danger will only increase my love.《The Reader》

19、How long would you keep a secret.——本哈德·施林克《The Reader》

20、「与此同时,我又为她悲伤,为她那迟到和错过的生活而悲痛,为她整个生命的姗姗来迟、生不逢时而伤感。我想着,如果一个人错过了最佳时机,如果一个人太长时间拒事情于千里之外,如果她又太长时间被事情拒于千里之外,即便最终她开始亡羊补牢,并且乐在其中,那也可能为时太晚。」《朗读者》

21、我有一种感觉,她将说她与我像过去一样只能保持一种实际距离。我怕她说,那微不足道的、隐匿的问候和录音带太做作和太伤害人了,她必须因而承受近在咫尺之苦。我们怎么还能再次面对面地接触而对这期间我们之间发生的一切不感到恶心呢?——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22、对于幸福而言,回忆有时并不能始终保持忠诚,只因为结局无比痛苦。——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23、“您说的有道理,不存在战争和憎恨的理由,刽子手恨不恨他要处死的人,都要处死他。因为他这样做是按照命令行事?您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的吗?您认为我现在在谈论命令和服从吗?我们在谈论集中营和警卫队得到的命令和他们必须要服从命令吗?”他鄙夷的笑了起来,“不,我不是在谈论命令和服从命令。刽子手没有遵循任何命令。他在完成他的工作。他处死的不是他憎恨的人,他不是在向他们报仇雪恨。杀死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挡了他的路或者对他进行了威胁和进攻。他们对他来说是完全无所谓的,以至于他杀不杀他们都一样。”——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24、「漫漫长夜,伴随着小病人的是教堂悠扬的钟声,偶尔开过去的汽车轰隆的响声,还有,就是车辆灯光抚摩过屋顶和墙壁的反光。经常几个钟头都睡不着,但不是失眠的几个钟头;那几个钟头不是缺失,而是充实。渴望、回忆、恐慌和向往,组成了一座座迷宫,小病人迷失其中,失而复得,得而复失。那是神奇的几个钟头,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好的和坏的。——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25、另外,我甚至还怀疑,我的快乐记忆是不是真实的。因为,我越是想它,就越会想出一些尴尬场景和痛苦情况。《朗读者》

26、我并不是说思考问题和做出决定对于行为没有影响。但是行为所实施的,却并不简单地就是实现所想到的和决定的。行为有自己的来历,它是我的行为,它有自身的独特方式,就像我的思想乃我的思想,我的决定也只能是我的决定一样。——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27、否认乃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背叛。——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28、当爱情跨越年龄的界限,它似乎能变得更久远一点,成为一种责任,一种水到渠成的相濡以沫。《朗读者》

29、我们使劲推开窗子,放进新鲜空气,一阵疾风最后会呼啸着吹掉灰尘,那是社会曾经容忍过的,社会容忍这些灰尘堆积在过去的恐怖之上。我们责无旁贷,要让人们能够呼吸清新和眼见为实。——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30、一旦我们距离拉近,那片由问候短信和录音磁带所营造的世界,那片小小的、轻微的、安全的世界,就会暴露本相,太矫揉造作,太刺伤人心,超出她能够忍受的近在咫尺之苦。——施林克《朗读者》

31、只有一件事可以使灵魂完整,那就是爱。《朗读者》

32、“请看清那些被告,你们找不出一个,会真的相信他们当时有权杀人。”——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于娟《此生未完成》教会你如何去 于娟《此生未完成》教会你如何去热爱生命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我们虽然习以为常,但并不了解其真相,我们需要…[详细]

《最后的礼物》教你别太在意别人 《最后的礼物》教你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种困扰——明明想活得洒脱自由,却忍不住在意别人的眼光…[详细]

《追风筝的人》简介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简介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详细]

网站地图|推荐书|好看的小说|爱好书|小说推荐|好书推荐|Archiver|好书推荐 皖ICP备2021018936号-1

GMT+8, 2024-11-21 21:57 , Processed in 0.0750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4-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